荀子论文:荀子思想述评.docx
《荀子论文:荀子思想述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荀子论文:荀子思想述评.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摘要】荀子以性恶论为基础,阐述了行义以礼、行中国先秦社会中,荀子提出的“隆礼重法的设计以及这种观念中所包含的伦理道德观念,对后来的思想家以及社会政治结构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后人虽然批判荀子所主张的政治制度,但也评价两千年政治皆出于荀子,这种观点也是较为合理以及准确的。荀子以性恶论为基础,阐述了行义以礼、行义以正的政治思想。他继承了孔孟的仁治、仁政、王道等主张,同时吸收法家的法治、势治思想的精华,提出了礼义与法度互补、王道与霸道并用的治国理政模式。在荀子的政治思想中,包括了较为良好的对人民群众的情感基础,同时又具有较为公正的政治性。一人性之恶1性恶论人性善恶的问题,在孟子时代已经成为思想家关注的
2、一个焦点。在儒家伦理内部,儒家思想长久以来都承认个人的欲望,即民欲o也就是说,承认了道德伦理的同时,也不否认人的功利性。而这种思想延续到荀子,他将这种问题更为极端化。孟子主张性善,而荀子反对孟子的这种观点,认为人性是恶的: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荀子认为,一个自然人,生下来就是性恶的,是有欲望的,他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荀子礼论)o孟子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即孟子所说的善端,就是人性中能发展为善的潜在可能性,但是善端也需要人的后天修养,通过加强自我学习和教育去加以扩充和完
3、善四端才能发展为仁、义、礼、智这四种善德。但荀子认为,人不仅生而具有饮食男女、声色犬马之情,同时还生而具有贪得好利、妒忌暴虐的内在性格。这一点和霍布斯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狼与狼之间的关系的理论十分相似。人的本性就是自我保存,趋利避害,无休止地追求个人利益。由于人性的自私自利,在自然状态下,每个人都要求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生活。如果每个人皆欲实现自己的权利,那么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战争。在这里,无所谓是非曲直,唯有力量与欺诈,一切都陷于混乱之中,不存在是非、公正、正义。从礼仪教化的起源来说,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他说:“故枸木必将待a括、A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碧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
4、,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荀子性恶)在荀子看来,木材需要矫正才能直,钝金需要磨砺才能锋利,圣王制定了礼义法度,就是为了整饬、矫正、约束人的恶性。荀子认为,人生下来就是有欲望的,有了欲望而得不到满足,就不能不有所追求。这种追求如果没有一定的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斗;一发生争斗,就会引起混乱,一有混乱,国家就会陷入困境。最终必归于暴(荀子性恶)。因此,对荀子来说,人性是恶的,善是后天人为的。所以他说:养人之欲,给人之求,需要统治者制定相应的礼义来确定人们的名分,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这样做的结果,便是使“物必不屈于欲(荀子礼论)或“以政裕民
5、(荀子富国),这就成了他所主张的儒家的政治、道德伦理目标之一。荀子的性恶论同时主张道德理性,也就是荀子所提倡的礼义法度,这些伦理道德范畴对人的自然欲望做出的安排。实际上,这种主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功利的考量所要面对的问题。2.化性起伪荀子的思想以及政治主张之所以从宋、明开始,甚至到当代遭到诟病,原因在于荀子直接讲出了人性之恶。但是荀子虽然肯定了人性之恶,但同时也提出了“化性起伪(荀子性恶)。所谓化性起伪,简单来讲,就是以后天人自身的力量、社会政府的力量,来压制人的天性。同孔子、孟子相同,荀子并没有否定人的价值,而是赞扬、高扬了人的主体性,每个人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成为圣贤的。荀子认为,人
6、通过学习礼仪,修身养性,可以成圣成贤,因此他所提出的性恶并不是说人性本来就是恶的。荀子是为了阐明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这一主题。荀子认为,”善实际上是圣人的“伪。他说: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然则有曷贵尧、禹,曷贵君子矣哉?凡所贵尧、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伪,伪起而生礼义。(荀子性恶)。如果人生而友善,就不需要社会制度来约束,那就不会有夏桀之类的暴君,尧舜这样的圣贤也就不可贵了。圣人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荀子性恶。就人的本性来说,君子和小人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君子可以“化性起伪,以社会道德约束自己。荀子还举例说,这就如
7、同瓦器是陶工造的,但不能说瓦器就是陶工的本性一样。荀子说:“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然而穷年累世不知不足,是人之情也。今人之生也,方知蓄鸡狗猪彘,又蓄牛羊,然而食不敢有酒肉;余刀布,有钱,然而衣不敢有丝帛;约者有筐箧之藏,然而行不敢有舆马。是何也?非不欲也,几不长虑顾后,而恐无以继之故也。荀子荣辱)荀子的这段论述阐明了人的欲望虽然催生了“伪:但伪的本质实际上是“长虑顾后而恐无以继,是为了顾及未来而作长远打算。也就是说,伪本身是自为本原、自为标准的。就荀子的这一思想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孟子的性善说有一些共同点的。荀子认为,“人性是人生来就具有的,每个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荀子 论文 思想 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