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发酵食品工艺学培训资料.docx
《传统发酵食品工艺学培训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发酵食品工艺学培训资料.docx(4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传统发酵食品工艺学培训资料传统发酵食品的进展趋势菌种纯化发酵菌种的生物技术改造生产的规范化、规模化1、我国发酵食品的工艺特色使用多种原料,且多以淀粉质原料为主。多菌种混合发酵,且多以霉菌为主的微生物群(国外多以细菌、乳酸菌)。工艺复杂、多用曲:董酒生产制的曲用72味中药。多为固态发酵:陪、醪。2、生产酱油用的原料、菌种有什么?P7原料包含蛋白质原料(豆粕、豆饼、花生饼、大豆、其它蛋白质原料)、淀粉质原料(嫉皮、小麦、碎米、米糠、玉米、甘薯、大麦、粟、高粱等)、食盐、水及一些辅助原料(苯甲酸钠、山梨酸钠,丙酸)。菌种霉菌要紧为曲霉(米曲霉、黑曲霉、甘薯曲霉、黄曲霉)、毛霉与根霉,其中最重要的是米
2、曲霉(有些酱油发酵料会受到黄曲霉的污染),其产酶能力较强。细菌有有益的醋酸杆菌、乳酸菌等,有害的小球菌、短杆菌、马铃薯杆菌、芽也杆菌与粪链球菌等;酵母菌有有益的鲁氏酵母、假丝酵母、汉逊酵母,有害的醴酵母、毕赤氏酵母与圆酵母等菌属。酱油生产中对曲霉菌株的要求1产生酶系全,酶活力高2不产生黄曲霉毒素3习惯性强,生长繁殖快,抗杂菌能力强4酿造出的酱油风味好3、酱油发酵剂:酱油发酵料中微生物的数量在发酵前与发酵后有很大的变化,这是由于在发酵前温度较低,适合各类微生物生长,当进入高温期(5560)后,大部分微生物被淘汰,仅剩下一些高温且耐盐的微生物继续生长。从微生物优势菌群变化情况来看,低温发酵时细菌占
3、绝对优势,其次为霉菌,再次是酵母菌;当发酵进入高温期后,细菌大量衰亡,被霉菌中少数耐热种取代,但芽抱菌的数量与优势变化不大。酱油发酵料中的要紧霉菌为曲霉、毛霉与根霉,其中最重要的是米曲霉(有些酱油发酵料会受到黄曲霉的污染),其产能能力较强。酱油发酵料中要紧的细菌有有益的醋酸杆菌、乳酸菌等,有害的小球菌、短杆菌、马铃薯杆菌、芽抱杆菌与粪链球菌等;酵母菌有有益的鲁氏酵母、假丝酵母、汉逊酵母,有害的酸酵母、毕赤氏酵母与圆酵母等。酱油发酵醪液的初始PH值通常为6.5-7.0,由于蛋白质被酶降解成氨基酸与低肽与乳酸菌的发酵,pH会迅速降低。酱油醪中的要紧乳酸菌为酱油足球菌、大豆足球菌与植物乳杆菌。假如P
4、H低于5.5-5.0,这些菌生长将逐步趋缓。在酱油醪中要紧发酵酵母的耐渗透压酵母,在18%的盐溶液中最适PH为4.0-5.0。因此当醪液的PH降至5.5-5Q时,酵母发酵取代乳酸发酵。当PH在这个范围内时,常添加耐酸酵母菌的纯培养种子。在酱油发酵醪中,耐渗透压酵母、假丝酵母,耐渗透压酵母与假丝酵母的水活度分别为0780.81与0.840.98。这两种酵母都能在24%与26%的盐溶液中生长。产膜酵母是引起酱油污染的要紧菌。比如特殊汉逊酵母与膜酸毕赤氏酵母这两种酵母就会在酱油表面氧化生长,并形成白色的薄膜,从而降低酱油的感官与营养品质。当酱油的盐分降低至15%下列还会生成一些对酱油品质产生不利影响
5、的乳酸菌,如胚芽乳杆菌,降低酱油的风味。4、酱油加工的生化变化有什么?P21原料植物组织的分解蛋白质分解淀粉糖化脂肪的水解酒精发酵酸类发酵5、生酱油需通过加热的目的是什么?杀灭酱油中残存微生物,延长酱油储存期。破坏微生物所产生的酶,特别是脱陵酶与磷酸单酯酶,避免继续分解氨基酸而降低酱油质量。还有澄清、调与香味,增加色泽作用。6、简述酱油的酿造原理与工艺流程。P12原料中的蛋白质通过米曲霉所分泌的蛋白酶作用,分解成多肽、氨基酸,谷氨酰胺酶使谷氨酰胺转化为谷氨酸。原料中的淀粉质经米曲霉分泌的淀粉酶糖化作用,水解成糊精与葡萄糖。EMP途径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二氧化碳与一些副产品(甘又、有机酸)。酒精
6、氧化成有机酸,挥发散失,与有机酸合成酯,少量残留形成香气。乳酸菌发酵醵类生成乳酸,调与酱油风味。流程:原料一润水一蒸煮一冷却一接种一通风制曲一成曲拌盐水一入池发酵一成熟酱醋、浸出淋油一生酱油f加热一调配f澄清一检验质量一成品润水目的:1使原料中蛋白质含有一定水分,以便在蒸煮时利用谁的渗透压,使蛋白质迅速达到适度变性。2使原料中淀粉吸水,充分膨胀,易于糊化,以溶出米曲寄生长所必需的营养成分。3供应米曲霉生长繁殖所必需的水分。蒸煮目的:要紧使豆饼(粕)及辅料中的蛋白质完成适度变性,成为酶容易作用的状态。7、简述酱油色香味的形成机理及其要紧构成成分。P22色素形成:非酶褐变(美拉德,焦糖化),酶褐变
7、(酪氨酸在酚酶催化下氧化生成黑色素)香气形成:酱油应具有酱香及酯香气,无不良气味。要紧是醇、醛、酯、酚、有机酸、缩醛与吠喃酮。味:酱油味觉是咸而鲜,稍带甜味,具有醇与香味,不苦,其中包含呈咸、鲜、甜、酸、苦的物质,作为调味料,以鲜味最为主。鲜味肽类、氨基酸、核酸,咸味食盐,肽,氨基酸,有机酸与糖类等使咸味柔与。甜味-糖类与甜味氨基酸,酸味乳酸、醋酸等。微苦味-络氨酸等苦味氨基酸,能增加酱油醇厚感,但不能有焦苦味。体:酱油的浓稠度为其体态。由无盐的可溶性固形物构成(要紧有可溶性蛋白、氨基酸、维生素、糖类物质)是酱油的质量指标之一,优质酱油的无盐可溶性固形物应大于20g10m18、豆类发酵食品有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统 发酵 食品 工艺学 培训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