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区资源型城市转型情况汇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县区资源型城市转型情况汇报.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XX县区资源型城市转型情况汇报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全面建设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核心区XX县区是XX市中心XX县区,辖区面积1008平方公里,总人口28.7万,其中城镇人口24.5万,占全区人口的85%。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建设目标,强力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城市化“两大”战略,加快转变经济进展方式,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进展。一、资源型城市转型情况我区是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老工业城市,也是国家“一五”时期布局建设的全国十大煤炭工业基地之一。随着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与企业改制的实施,带来XX县区居民多、下岗失业人员多、贫困人口多等诸多问题,资源型城市转型任务艰巨。历届区委、政
2、府按照科学进展观的要求,牢牢抓住XX市被列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宁夏统筹城乡进展试点等机遇,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创新突破,经济转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转型步伐加快。坚持以优质增量调存量,加大经济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由“十五”末的15:65.4:33.1调整为2011年的0.7:64.3:35。一是做强新型工业。工业经济实现了以传统涉煤产业为主向新材料、机械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等产业的转变,新型工业占工业总量的比重由“十五”末的16%上升为20年的30%,估计“十二五”末达50%以上;涉煤产业占工业总量的比重由“十五”末的70%下降为2011年1的55%,估计“十
3、二五”末下降到50%下列。工业经济保持了年均20%的增长速度,对gdp奉献率达70%。二是做大第三产业。大力进展地产开发、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产业,第三产业实现了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服务业增加值由“十五”末的12亿元上升为2011年的46亿元,服务业对gdp的奉献率达30%,估计“十二五”末达36%以上。三是做优现代农业。大力进展城郊型现代农业,依托2000栋日光温室,扩大瓜果、蔬菜、花卉、蕃茄育苗等种植规模;依托湖泊湿地资源,加大“适水”产业开发,扩大螃蟹、渔类养殖,拓宽增收渠道。(二)城乡环境巨大改观,城市转型成效明显。坚持蓄水、植绿、治污并举,加强生态环
4、境建设,加大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退出力度,实现了由“煤城”向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的转变。一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实施了星海湖、舍予圆、北武当景区等一批水利建设、生态绿化工程,辖区湖泊面积23平方公里,XX县区绿化面积33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6.5%、绿地率达3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7平方米。北武当生态旅游景区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二是加大节能减排力度。采取“关停并转”相结合,对山水大道、隆湖大道两侧高耗能、高污染的金属镁、铁合金、炭素加工等企业进行了转产、搬迁、淘汰。严格执行节能减排“十大铁律”与“一票否决制”,加强对重点用能企业
5、的监控,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三是提升城乡管理水平。连续2五年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会战”,加大城乡乱搭乱建、乱堆乱放整治。大力实施农村环保项目,开展了一站、兴民、潮湖等村庄集中连片整治,配备环卫保洁人员,建设垃圾转运站,配置封闭式垃圾清运车辆与垃圾收集箱,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转型扎实推进。坚持把保障与改善民生作为根本任务来抓,加大投入力度,着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一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完成了19所企业学校移交,实施了12所学校校舍安全改造,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开展城乡教师轮岗、城乡学校结对,加快城乡教育均衡进展,通过了自治区教育强区与
6、国家“两基”验收。二是加大创业带动就业。实施“创业富民”工程,规划建设了九大创业示范基地,制定了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等一系列创业扶持政策,深入开展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2011年,实现新增城镇就业1.1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6%,低于操纵目标0.9个百分点。三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力抓好“五免一救助”、农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统筹等工作,健全与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温暖夕阳”工程,实现城市“三无”老人与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给,全面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四是抓好XX县区居民下迁。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与市各项政策扶持,配合神华宁煤集团规划实施了采煤沉陷
7、区、棚户区改造迁建工程,计划总投资22.5亿元,规划建筑面积114万Itf,建房13813套,安置居民5万余人。锦林、丽日小区已投入使用,配套建设了学校、幼儿园、卫生院等社会公益设施,目前已安置3下迁居民7250户2.4万人。二、区级领导班子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涉及经济社会进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区委围绕“产业升级、城市建设、民生工程、干部队伍”等重点领域,充分发挥区人大、政府、政协等领导班子的作用,全力“抓项目、引资金,夯基础、建城市,保民生、促与谐,强队伍、提效能”,为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坚强保障。(一)全力抓项目、引资金。大力实施项
8、目带动战略,严格落实区级领导包抓项目制与招商引资责任制,全力抓进度、抓投产、抓达效。区委、政府对每年确定的重点项目,成立由区级领导任组长的专项工作推进组,实行“一名区级领导牵头、一个部门具体负责、一个方案狠抓落实”,协调解决项目用地、规划审批等问题,用推进项目建设的成效来评价干部、衡量工作。加大“三争双招”力度,采取区级领导带队招商、小分队招商、部门招商等措施,紧盯重点区域、优势产业,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十一五”期间共引进项目358个,到位资金115亿元,争取各类资金4.6亿元。(二)全力夯基础、建城市。区委、政府抢抓西部大开发、宁夏统筹城乡试点等机遇,积极争取自治区、市项目政策支持,加快
9、城乡一体化进程。实施了贺兰山南路延伸段、星海镇“三纵四横”、隆湖大道改造、长城路等一批城乡道路工程,拉大城市框架,扩大城市规模。积极争取市星瀚集团、供电局支持,实施4了供排水、供热、天然气、高压电网改线等一批基础设施工程。建成区面积由37平方公里拓展到60平方公里,集中供热面积达920万平方米,城市产业、城市环境、城市管理全面提升,为经济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2008年、2009年我区连续两年被自治区评为统筹城乡进展试点工作先进单位。(三)全力保民生、促与谐。针对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下岗失业人员多、困难群体人数多,与就业压力大、贫困救助面广、采煤沉陷区治理、棚户区改造任务重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区委、政
10、府加大投入力度,着力保障与改善民生。“十一五”以来,累计投入民生项目投资占全社会固定投资的30%,涵盖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等社会事业进展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使广大群众共享改革进展的成果。特别是针对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遗留问题,先后完成了农场户养老保险办理、企业学校移交、街道社区整合等工作,实施了XX县区居民下迁安置、棚户区改造、城乡低保提标扩面等工程,解决了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四)全力强队伍、提效能。随着市区管理机制由原有的“市建区管”向“市区共建、重心下移”的转变,管理内容与服务范围剧增。针对行政事业编制少、干部队伍数量严重不足的现状,区委重视与加强干部队伍、机关
11、效能建设,最大限度发挥现有干部的作用,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坚强保障。一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在2009年机构改革中,成立了工业与信息化局、商务局,配齐配强领导班子与干部队伍,强化“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5的主导作用。二是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积极争取自治区、市有关部门支持,在保持现有行政编制不变的情况下,于2011年、2011年先后招考了39名公务员,补充了新生力量,为干部队伍新老交替奠定了基础。三是创新干部选任机制。采取“署名推荐、海推提名,差额选任、岗前实践,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措施,扩大干部选任民主与选人用人视野,实现人岗匹配、适岗适能,激发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提高了选人用人的公信度与群
12、众满意度。四是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围绕全区重点项目(工作)抓效能,签订目标责任书,制定考核细则,实行目标管理清单制考核;采取“周督查、月贴牌、季考评、年考核”的方式,加大督查督办力度,推动了全区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三、几点建议一是工业经济进展方面,加大对传统优势企业、改制企业的扶持力度。XX县区作为宁夏老工业基地,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特色明显,特别是原煤机一厂、二厂、三厂等传统机械装备企业,为国家、自治区工业经济进展做出了奉献。建议自治区、市出台有关优惠政策,充分发挥老企业、技改企业的资源、人才、技术优势,加大技术改造与产品研发,促进同类产业或者配套产业进展,延伸产业链条与配套合作
13、,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增强产业竞争力。二是第三产业进展方面,给予政策、项目与资金方面的支持。“十一五”期间,我区第三产业尽管得到了长足进展,但整体呈现“总量不大、比重偏低,市场结构不尽合理、进展后劲不足,6消费动力不强、产业进展体系不够完善”等突出问题。建议自治区、市出台有关优惠政策,给予项目、资金方面的支持,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型专业市场、重大商贸设施及旅游景区景点、物流园区与大型物流企业、职业教育设施及四星级(含)以上宾馆用地,优先给予扶持;对从事仓储、配送的物流企业,实行与工业类项目用地同等的优惠政策;拓宽服务业进展资金来源渠道,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投入体系,保持服务业持续快速进展。三是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增加行政事业编制与干部职数。XX县区现有干部职工2490名,与辖区人口比例高达1:104,其中公务员337人,占干部职工比例在全自治区22个市、县(区)中最少。建议自治区、市对我区行政事业编制给予倾斜,加大新录用公务员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招考力度,补充新生力量,切实解决干部使用“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