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璧山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璧山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docx(3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重庆市璧山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2023-2025年)二。二二年五月目录第一章发展面临形势及机遇一、发展成效(一)创新贡献稳步提升(二)科技投入持续增加(三)创新环境不断改善(四)产业集群优势显现二、存在问题(一)自主创新发展活力不足(二)高端创新资源集聚不够三、发展机遇(一)数字经济科技革命形成新态势(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蕴含新发展(三)西部(重庆)科学城开拓新机遇(四)重庆大学城资源优势增强新动能第二章发展思路及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发展原则(一)坚持深化改革(二)坚持主体培育(三)坚持人才为先(四)坚持开放合作(五)坚持科技惠民三、发展目标第三章科技工作重点任务一、
2、强化“1+3+N”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双龙科技创新小镇(二)三类科技创新平台(三)推动若干企业自主创新(四)推进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二、厚植发展良好创新生态(一)构建文化生态(二)涵养人才生态(三)打造研发生态(四)培育产业生态(五)完善金融生态三、助力产.业新生态创新发展(一)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二)拓宽科技服务新渠道(三)发展智慧物流新模式(四)打造智能应用新场景四、助推璧山高新区提档升级(一)提升研究院经济水平(二)服务场景经济迭代(三)推动璧山高新区大学城西区互动五、优化科技创新布局(一)一核牵引(二)多点联动(三)六园协同第四章创新驱动发展路径一、聚焦产业技术创新(一)加快拓展新一代信
3、息技术(二)发展壮大智能装备技术(三)靶向突破光电显示和电子信息技术(四)示范带动人口健康技术(五)纵深做强物流交通技术(六)提质增容乡村产业振兴技术(七)做大做优现代服务技术(八)大力开展绿色制造技术创新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一)强化创新型领军企业牵引(二)着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三)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三、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业(一)做强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二)健全创新创业孵化体系(三)打造科技交易服务集聚区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一)壮大科技人才队伍(二)引流高端人才聚集(三)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五、强化科技金融支撑(一)发展新型科技金融组织(二)发展互联网科技金融(三)强化金融协同支
4、持科技创新第五章深化开放合作机制一、融入全球创新体系(一)加快跨国合作(二)引进全球创新资源二、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一)深化西部(重庆)科学城协同发展(二)加强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协同发展第六章保障措施一、组织领导协调保障二、规划实施机制保障三、财政科技投入保障四、优化科技政策环境第一章发展面临形势及机遇一、发展成效“十三五”以来,璧山区着眼促进科技与经济的高度结合,深入实施科技统筹创新工程,突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科技资源统筹初见成效,科技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科技创新创业日趋活跃,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高新区、创新平台和基地快速发展,科技创新对
5、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引领作用日益凸显。(一)创新贡献稳步提升“十三五”末,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分别达728家、239家和49家。规上企业研发机构累计达到164个,其中,国家级1个,市级92个,区级71个。企业研发机构集聚中高级职称人才656人,3个获得市级“创新创业示范团队”称号,与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等68家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了产学研合作。数字经济实现营收14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45%,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到10.4件。(二)科技投入持续增加“十三五”期间,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20.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11%提高至2.95%
6、,争取市级研发费补助4900多万元。兑现科技创新奖励6100余万元,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5300余万元,组建总规模3000万(首期IOOo万)创业种子资金,支持10家初创科技企业380万元,组建1亿元(首期2000万)的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212家企业获知识价值信用贷款3.73亿元。(三)创新环境不断改善构建“1+3+N”科技创新体系,打造大学城创新生态区。组建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创新生态社区,规划建设西部(重庆)双龙科技创新小镇、产教融合生态示范区,推动“政产学研用”一体协同创新。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不断优化科技发展政策环境。
7、基本建立涵盖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全方位的科技服务体系。(四)产业集群优势显现建设重庆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打造集光电研发、制造、综合配套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际一流特色智能园区,联动半导体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光电技术产业集聚效应。建成重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电池生产基地和中车恒通新能源客车及专用车产能项目,引进高端乘用车和新能源汽车零配件、整车项目,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有重庆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拥有一大批智能制造企业,形成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签约千秋堰生态康旅公园、云雾小镇、健康农业示范园、团坝园艺村、云兮健康谷、云雾森林公园等一批大健康产业项目,大健康产业集群初显轮
8、廓。二、存在问题(-)自主创新发展活力不足璧山虽已构建“研究院+产业园区”的模式,但仍然缺乏高尖端核心技术人才、卓越工程师等创新型人才,具有地区和全国影响力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不多。企业普遍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研发能力,科技成果快速落地转化的产业配套体系有待完善;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研发能力有待加强。(二)高端创新资源集聚不够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不足,有57%的规上企业未建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的创新联合体数量不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偏少,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有待实现零的突破。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总量不足,大科学、大装置等新型科学设施有待完善。(三)科技金融服务力
9、度不强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低,对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发挥撬动作用有限。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企业缺乏技术改造资金和流动资金,特别是民营企业融资环境不佳,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融资结构不合理。科技金融推动推动科技创新生态要素耦合联系,发生“化学反应”“链式反应”作用有待提升。三、发展机遇(一)数字经济科技革命形成新态势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模式创新、场景创新为内核并相互融合,形成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形态。抢抓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机遇,围绕打造“芯屏器核网”智能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智能经济、数字经济,加快布局大数据、
10、云计算、5G、人工智能等新兴战略产业,加速培育光电显示和电子信息千亿级产业集群,高质量推动能源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千亿级产业链集聚发展。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对智能制造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加快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变,助力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蕴含新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璧山)建设走深走实。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科技创新要素将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将极大促进川渝两地科技创新协同、产业政策协同、公共平台共享。通过突出创新引领,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催生一批新经济业态,为璧山打造成为产业升级引
11、领区、科技创新策源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生成示范区注入新活力。(三)西部(重庆)科学城开拓新机遇璧山作为主城都市区同城化发展先行区。璧山作为“一区两群”重要支点、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重要联结点,成为承接主城人口、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璧山立足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生成示范区,将深度参与产业分工,集聚更多高端创新资源,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率先实现与中心城区一体化、同城化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引领未来开拓新机遇。(四)重庆大学城资源优势增强新动能璧山毗邻重庆大学城的先天地理区位优势明显。结合重庆产教融合生态区(大学城西区)建设,引进一批应用研究型本科高校和职业教育院校,引流重庆大学城科技创新资源,为
12、大学城创新资源“外溢”提供载体,深度推进科技成果研发到转移转化、产业化生产组织、人才培养等方面产教融合,加快完善璧山创新孵化服务链条,加速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强、生命周期长的“金蛋”项目在璧转化,推动璧山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第二章发展思路及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部署,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13、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以打造“科技璧山、创新璧山”为目标,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核心,以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为抓手,围绕“五个科学”“五个科技”造城铸魂,着力推进“1+3+N”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着力提升科技原创能力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聚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升级引领区。二、发展原则(一)坚持深化改革紧扣成渝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定位,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强化科技与经济对接,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创新规律,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健全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营造开放、包容等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二)坚持主体培育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配置创新资
14、源,以高新技术企业为“牛鼻子”,发挥企业在加大研发投入、集聚创新人才、加快成果转化、推进产业升级中的主体作用,通过优化提升存量和做优做强增量促进产业向高端发展,不断提高产业发展质量。(三)坚持人才为先人才是创新发展的关键,统筹人才资源开发与活力释放,优化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制度,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改革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四)坚持开放合作全面深化开放合作,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合作,不断扩大国际创新合作,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提升跨区域、跨国界配置
15、创新资源能力,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和影响力。(五)坚持科技惠民把科技创新与改善民生福祉相结合,发挥科技创新在解决人民群众紧迫需求、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就业创业、扶贫脱贫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让人民享受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为全面迈入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三、发展目标至2025年,主要科技创新指标迈上新台阶。“1+3+N”科技创新体系日趋完善,科技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速建设,创新资源和人才加强汇聚,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前沿科学和先进技术研究成果逐步产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显著提高;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军民融合更加深入,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展现新效能,高能级产业规模初见成效,引领带动作用彰显新能级。表1“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指标与目标值序号指标名称指标属性2023年指标值1科技进步贡献率预期性602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强)预期性2.953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人年)预期性654科技型企业(家)预期性9395高新技术企业(家)预期性2396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