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吸收分布排泄等.docx
《药物吸收分布排泄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物吸收分布排泄等.docx(1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亦称药动学,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消除过程的血药浓度与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的一门科学。一、药物的吸收: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药物吸收(absorption)O1、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许多因素都可以影响药物的吸收:如药物本身的理化性质、剂型、制剂工艺和给药途径等。1.1、 给药途径不同。给药途径不同,吸收的速度及程度必然不同。1.2、 服药的方法不同。同一种药物,饭前、饭中、饭后服用不同。有的人把本应饭前吃的药改为饭后服用,怕药物引起胃肠刺激。但就吸收而言,还是空腹吸收速度快,吸收完全。1.3、 药物剂型决定吸收速度。如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
2、有短效、中效、长效之分,因为制剂不同,吸收速度也不同;又如各种缓释片剂,能在12小时或24小时内以平均速度向体内释放;再如,抗心绞痛的硝酸甘油片剂,决定它的吸收速度是舌下含咽而不是口服。1.4、 机体胃肠障碍和微循环障碍。有些药物在胃肠道中很不稳定,容易被胃液或肠液破坏。腹泻也可造成药物吸收不完全。再就是休克病人微循环出现隙碍,药物吸收速度就必然减慢或停滞。2、常用给药途径对药物吸收的影响:2.1、 口服给药口服给药(Ora1adminis1ration,peros,p.o.)是最常用的给药方式,其主要吸收部位为小肠,吸收方式主要为脂溶扩散。影响药物口服吸收的因素很多,讨论如下:(一)药物的理
3、化性质:包括药物的脂溶性、解离度、分子量等均可影响药物的吸收。(二)药物的剂型剂量相同的同一药物,因剂型不同,药物的吸收速度、药效产生快慢与强度都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如水剂、注射剂就较油剂、混悬剂、固体剂起效迅速,但维持时间较短。近年来药剂学的发展,为临床提供了许多新的剂型,如缓释制剂就是利用无药理活性的基质或包衣阻止药物迅速溶出,以达到非恒速缓慢释放的效果;而控释制剂则可以控制药物按零级动力学恒速或近恒速释放,以保持药物的恒速吸收。(三)药物的制剂工艺即使剂量、剂型相同的同一药物,因制剂工艺的不同,也会对药物作用产生明显影响,而改变口服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四)首关消除首关消除(首过效应)
4、是指口服给药后,部分药物在胃肠道、肠黏膜和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首关消除明显的药物一般不宜口服给药(如硝酸甘油、利多卡因等);但首关消除也有饱和性,若剂量加大,虽有首关消除存在,仍可使血中药物浓度明显升高。(五)吸收环境胃排空、肠蠕动的快慢、胃内容物多少和性质等因素均可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例如肠道功能亢进(如腹泻)或肠道功能减退(如消化不良)等,均会妨碍药物的吸收;空腹服药,药物的吸收速率一般都会增加。另外,由于油和脂肪类的食物可促进脂溶性药物的吸收,所以服用驱虫药时,应尽可能少进油性或高脂肪食物,这样既有利于提高药物在肠道的驱虫疗效,又能降低药物吸收后产生的毒性。2.
5、2、 直肠给药过去传统观点认为,直肠给药的最大优点在于可避开肝脏的首关消除,因而比口服药物吸收率高。但近年来有学者研究发现,直肠内给药其实大部分药物仍可经痔上静脉通路进入门静脉到达肝脏。因此,经直肠给药仍避免不了首关消除。由于直肠吸收表面积很小(0.02m2),肠腔内液体量又少,pH高(约8.0),故对许多药物来说直肠内给药的吸收反而不如口服迅速和规则。因此,直肠内给药的优点仅在于可避免药物对上消化道的刺激性。2.3、 舌下给药虽然口腔吸收面积仅0.5I.0m2,但此处血流丰富,故舌下给药吸收迅速,加之药物在该处可经舌下静脉绕过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无首关消特别适合口服给药时易于被破坏(如异丙肾
6、上腺素片等)或首关消除明显(如硝酸甘油片等)的药物。2.4、 注射给药最常用的注射给药途径为皮下注射和肌内注射。注射后药物多可沿结缔组织迅速扩散,再经毛细血管及淋巴管的内皮细胞间隙(d400nm)迅速通过膜孔转运吸收进入体循环,所以注射给药的最大特点是吸收迅速、完全。另外,注射给药也适用于在胃肠中易被破坏(如青霉素G等),不易吸收(如庆大霉素等)和在肝脏中首关消除明显(如硝酸甘油片等)的药物。2.5、 吸入给药吸入给药是指一些气体及挥发性药物(如吸入麻醉药、亚硝酸异戌酯等)经过呼吸道直接进入肺泡,由I市泡表面吸收,产生全身作用的给药方式。由于肺泡表面积大(约200m2),又与血液只隔肺泡上皮及
7、毛细血管内皮各一层,且毛细血管内血流量又大,故药物只要能到达肺泡,其吸收是极其迅速的。肺泡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的半球状囊泡。肺中的支气管经多次反复分枝成无数细支气管,它们的末端膨大成囊,囊的四周有很多突出的小囊泡,即为肺泡。肺泡的大小形状不一,平均直径0.2亳米。成人约有34亿个肺泡,总面积近I(M)平方米,比人的皮肤的表面积还要大好几倍。肺泡是肺部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也是肺的功能单位。氧气从肺泡向血液弥散,要依次经过肺泡内表面的液膜、肺泡上皮细胞膜、肺泡上皮与肺毛细血管内皮之间的间质、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膜等四层膜。这四层膜合称为幽呼吸膜平均厚度不到1微米,有很高的通透性,故气体交换十分迅速。2
8、.6、 皮肤给药皮肤给药是指将药物涂擦于皮肤表面,经完整皮肤吸收的给药方式。儿童的皮肤因含水量较高,经皮肤吸收的速率也比成年人快。特别是当药物中再加入了促皮吸收剂,如氮酮(azone).二甲基亚碉、月桂酸等制成贴皮剂或软膏,经皮给药后都可达到局部或全身疗效,如硝苯地平、雌二醇、芬太尼等制成的贴皮剂就可被皮肤吸收,产生全身疗效。贴皮药还可制成缓释剂型,以维持持久的作用,如硝酸甘油缓释贴皮剂,每日只需贴一次,就可用于全日预防心绞痛发作。另外,祖国医学的膏药也是经皮给药而产生局部治疗作用的。因此,经皮给药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给药途径。皮肤给药必须具有两条件:一是药物必须从制剂基质中溶解出来,然后透过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药物 吸收 分布 排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