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技术培训教案.docx
《种植技术培训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植技术培训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第一讲河南省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河南省地处中原,光热资源丰富,是玉米的适生区0由于人们习惯于沿用传统的技术,玉米产量一直低而不稳。为发挥玉米的增产潜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效率,现将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一、选用优良杂交种。试验证明,在同样条件下,与平展叶玉米品种相比,竖叶型玉米品种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力强,同化率高,增产潜力较大,一般比平展叶玉米品种增产以上。二、合理密植。河南省除小麦外,大多数农作物在种植密度上存在着偏稀的问题,特别是玉米,所以种植密度偏稀是河南省玉米产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实践证明,亩产玉米超过公斤的地块,竖叶型玉米品种的种植密度应掌握在每亩株,平展叶玉米品种的种植密度应
2、掌握在每亩株。不同玉米品种的种植密度要根据其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而定。三、提早播种期。玉米对温度的反应很敏感,灌浆期最适宜的日平均温度应在左右,而河南省月中旬的日平均温度已降到左右,对灌浆不利。为满足玉米各生育阶段对温度的要求,必须使其提前进入灌浆期,可在麦收前天将玉米套种在麦垄中,提早播种期,以减轻后期低温危害。四、浇好增产水。每生产公斤玉米籽粒需消耗公斤左右的水,玉米一生中每亩所需的水量为立方米左右,而各生育阶段对水分的需要又不同,特别是抽雄开花期是玉米需水的临界期,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最大持水量的时,要与时浇水。五、科学施肥。经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证明,每生产公斤玉米籽粒,需要纯氮公斤、纯磷公
3、斤、纯钾公斤。夏玉米大面积追肥一般提倡两次施肥,第一次是在苗期,将1/的氮肥和全部的磷肥、钾肥、微肥、有机肥施入,越早效果越好,施肥时最好开沟深施,严禁地表撒施;第二次是在大喇叭口期,重施剩余的氮肥。对高产攻关田来说,大喇叭口期的这次追肥还不能满足玉米高产需肥要求,应提倡三次追肥法,即在开花期补施氮肥,提高玉米千粒重。六、防治病虫害。河南省玉米的病虫害主要有地老虎、玉米螟、红蜘蛛、黑穗病等。对地老虎可用的晶体敌百虫制成毒饵,于傍晚时分撒到玉米田间,连撒两个晚上;玉米螟的防治应掌握在心叶末期,用辛硫磷制成颗粒剂丢心;防治红蜘蛛可喷施三氯杀蛾醇药液。此外,如发现田间有发生黑穗病的植株应与时拔除。I
4、I、随着郑单的大面积种植,选用耐密植型杂交种、增密种植获高产,己逐渐被更多的农民所认可。在郑单种植区,玉米的种植密度每亩普遍提高了株左右,有效地改变了农户传统种植习惯,实现了玉米稀植向密植方向的转变,对于推进玉米生产技术变革,全面提升全国玉米产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年陕西澄城县冯原镇迪家河村科技示范户雷王伟在技术指导员的指导下,创造了亩郑单亩产公斤的全省玉米高产纪录。、密植、早熟、适应简化栽培和机械化作业的品种与技术是未来我国玉米生产发展的方向,郑单是代表性品种。在我国广大玉米产区,特别是北方玉米区目前主要采用大穗晚熟稀植品种,稳产性差,收获时含水量高,品质差。选择郑单等熟期较早的品种,通过增加
5、种植密度,配套早熟技术措施,可有效挖掘玉米增产潜力,降低收获时子粒的含水量,改善品质。另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少,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郑单不论是密植还是稀种都可以获得较好的产量,对管理要求不苛刻,适宜于简化栽培管理;同时,该品种耐密植、抗倒性强,也是适合机械化作业的理想品种。郑单适应这种时代需求,可能是其能在全国各地迅速推广的重要原因。、郑单在快速推广中一些应值得重视的问题。首先是单一品种大面积连片种植具有因病害流行造成毁灭性危害的潜在风险。其次,近年在一些县(市)郑单的面积开始呈下滑趋势,主要原因是该品种未被纳入当地良种补贴范围,农户种植热情受限;另外,在一些地
6、区表现出感病和抗性差的症状,如辽宁部分地区表现早衰,在吉林前郭县反映重茬地易出现茎基腐(青枯)病,在河北省沧县等部分地区表现抗病抗逆能力较差,苗期褐斑病较重,后期耐旱能力较差,千粒重较低等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二、关于郑单推广的生产建议:、重视郑单的区域优化布局和与其它品种在区域、甚至条田水平的搭配种植,避免单一品种大面积连片种植。在锈病和粗缩病发生比较严重的地区,种植郑单要格外慎重。另外,郑单易感染纹枯病,在降雨多,特别是南方水网地区也不宜大量种植。、加强郑单生物学特性观察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确定郑单的气候适宜种植区域,避免越区种植。在东北春玉米区重点推广郑单密植早熟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加强
7、病虫害动态监测、预报与防治指导。特别是去冬气温显著偏高,利于病菌和虫卵安全越冬,预计今年病虫害将有偏重发生的趋势。对此,建议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与时发布病虫害信息和防治技术方案。在玉米螟虫防治上,实行统防统治,在搞好虫情预测预报的基础上,采取放赤眼蜂、人工投施颗粒剂等方式进行防治。、改变传统种植习惯,确保郑单种植密度。我国农户因习惯于种植高秆大穗晚熟品种,一般种植密度株亩,实收约株。郑单等紧凑、耐密植品种一般要求留苗密度在株亩以上。由于受传统习惯影响,留苗密度容易偏低,加之,吉林等地采用人工扎眼器播种的面积较大,播种时株距易偏大,造成种植密度偏低。应加强技术指导与培训、改变农户习惯。、根据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种植 技术培训 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