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空间作业风险及预防措施知识问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限空间作业风险及预防措施知识问答.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有限空间作业风险及预防措施知识问答一、问:近年来,我国每年都有10余起因施救不当造成是事故伤亡扩大的次生事故发生,特别是有限空间作业与老百姓贴得最近,如何概括什么是“有限空间”?答: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者部分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离,出入口较为狭窄,作业人员不能长时间在内工作,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者氧含量不足的空间。通俗一点讲,一切通风不良、容易造成有毒有害气体积聚和缺氧的设备、设施和场所都叫有限空间。有限空间分为3类:第一类是密闭或半密闭设备,如船舱、贮罐、车载槽罐、反应塔(釜)、冷藏箱、压力容器、管道、烟道、锅炉等;第二类是地下有限空间:如地下管道、地下室、地下仓库
2、、地下工程、暗沟、隧道、涵洞、地坑、废井、地窖、污水池(井)、沼气池、化粪池、下水道等;第三类是地上有限空间:如储藏室、酒糟池、发酵池、垃圾站、温室、冷库、粮仓、料仓等。在有限空间的作业都称为有限空间作业。二、问:有限空间作业涉及哪些行业和领域?存在哪些安全风险?答:有限空间作业涉及的行业领域非常广泛,如矿山、化工、炼油、冶金、建筑、电力、造纸、造船、建材、食品加工、餐饮、市政工程、城市燃气、污水处理、特种设备等。有限空间作业存在着可能发生中毒、窒息、爆炸、火灾、坠落、溺水、坍塌、触电、机械伤害、烫伤等事故的风险,其中中毒、窒息和爆炸事故较为常见。关于中毒。有限空间容易积聚高浓度的有害物质,如
3、硫化氢、一氧化碳等,这些有害物质可能是原来就存在于有限空间的,也可能是在作业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硫化氢是无色、有臭鸡蛋味的窒息性毒气,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物,对黏膜有明显的刺激作用。一定浓度时可发生急性中毒,浓度极高时,可发生“电击样”死亡。硫化氢浓度极高时却无味,比重比空气重,易沉积于坑、池、井的底部。若工人进行整治沼泽地、沟渠、水井、下水道、隧道以及清除垃圾、污物、粪便、有机物腐败物质等作业时,则极有可能接触到硫化氢。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无刺激性的气体,有爆炸性,是最常见的有害气体。接触一氧化碳的工业有:冶金炼钢、炼铁、炼焦、锻造和铸造;化学工业中合成氨、甲醛、甲醇、丙酮以及草酸等。这些
4、岗位如违反操作规程发生事故或者管道漏气,均可使作业人员因一氧化碳浓度过高而发生急性中毒。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主要表现为急性脑缺氧引起的损害症状,少数患者可有迟发性神经精神症状。一般轻度中毒会出现剧烈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全身乏力、精神不振等;重度一氧化碳中毒可导致浅、中和深度昏迷,严重的可导致死亡。关于窒息。大家都知道一个常识,空气中氧气浓度过低会引起缺氧窒息。常见的有二氧化碳和惰性气体引起的氧气缺乏。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在长期通风不良的各种矿井、地窖、船舱、冷库等场所内部,易挤占空间,造成氧气浓度低,引发缺氧。另外,如氮气、氧气、氮气、水蒸气等惰性气体也会引起氧气缺乏。工业上常用惰性气体对反应釜
5、、储罐、钢瓶等容器进行冲洗。如果容器内残留的惰性气体过多,当工人进入时,容易发生单纯性缺氧或窒息。甲烷、丙烷也可以导致缺氧或窒息。关于爆炸。有限空间内聚集的甲烷、硫化氢、一氧化碳、氢气等易燃易爆气体,其浓度一旦达到爆炸极限,遇火源就会引起火灾、爆炸。三、问:有限空间作业的危险特性有哪些?答:一是作业环境情况复杂。有限空间狭小,通风不畅,不利于气体扩散,有毒有害气体容易积聚;照明、通信不畅,给正常作业和应急救援造成困难。另外,一些有限空间周围暗流的渗透或突然涌入、建筑物的坍塌或其他流动性固体(如泥沙等)的流动等,作业使用的电器漏电,作业使用的机械等,都会给有限空间作业的人员带来潜在的危险。二是危
6、险性大,一旦发生事故往往造成严重后果。作业人员中毒、窒息往往发生在瞬间,有的有毒气体中毒后数分钟、甚至数秒钟就会致人死亡。三是容易因盲目施救造成伤亡扩大。据统计,有限空间作业事故中,死亡人员有50%是救援人员,因为施救不当造成伤亡扩大。四、问:刚刚我们在前面谈到的几起事故暴露出哪些问题?答:通过对这些事故的分析,我们至少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有的企业对有限空间的概念仍然不清,认识有误,没有认真组织开展本企业的有限空间辨识工作,导致有限空间作业风险失控。二是有的企业没有将有限空间作业纳入危险作业审批,没有建立审批制度或审批制度不落实,没有按规定在有限空间作业场所设置安全警示标志,不能
7、有效防范有限空间事故发生。三是有的企业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对作业存在的安全风险认识不足,心存侥幸心理,长期习惯性违章作业,使有限空间作业各项措施形同虚设。四是盲目施救问题依然突出。五、问:针对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多发的状况,应急管理部采取了哪些措施?答:第一,制定有限空间作业相关部门规章和标准规范。一是制定了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暂行规定分总则、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保障、法律责任、附则5章30条。二是制定了工贸企业有限空间参考目录。针对有关企业对有限空间的辨识存在的误区,我们制定了该目录,要求全国所有工贸企业都必须对照参考目录认真全面辨识本企业有限空间,建
8、立管理台账并报送属地安全监管部门。三是正在开展有限空间作业警示标志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第二,持续开展有限空间作业专项治理。针对前几年全国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较大事故多发的状况,2012年7月中旬至12月,在全国集中组织开展了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专项治理。2013年至今,突出造纸、酱腌菜、工贸企业附属污水处理系统等行业领域,持续推动各地督促相关企业开展了有限空间作业条件确认工作,要求相关企业对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进行确认;对本企业有限空间作业现场逐条进行确认。在此期间,组织开展了专项行动省际交叉检查,32个省级单位共检查了74个地市和153家涉及有限空间企业,达到相互交流学习、相互推动工作的目的
9、;组织对6个省(市、区)的30家企业进行了明查暗访,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各地,督促各地举一反三、引以为戒,做到一地有隐患、全国受警示。第三,加大有限空间安全作业舆论宣传力度。六、问: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方面应该做好哪几个方面的工作?答:一是要全面辨识,摸清底数。所有企业都应当对本企业的有限空间进行辨识,确定有限空间的数量、位置以及危险有害因素等基本情况,建立有限空间管理台账,并及时更新。二是要强化有限空间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存在有限空间作业的单位,要把有限空间安全作业作为新员工入厂教育和培训的重要内容,每年定期的安全教育培训也要有防范有限空间作业事故的内容;每次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要
10、对参与作业的人员进行专项培训I,特别要加强对临时工、农民工、外包单位人员的培训。三是要制定完善并严格执行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存在有限空间作业的单位要建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责任制度、审批制度、现场安全管理制度、现场有关人员安全培训教育制度、应急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规章制度。四是要做好应急准备。要根据作业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专项应急预案,明确紧急情况下作业人员的逃生、自救、互救方法,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要加强预案演练,现场作业人员、管理人员都要熟知预案内容和救援器材使用方法。七、问:企业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工作?答:企业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首先,应当对作业环境进行评估,分
11、析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提出消除、控制危害的措施,制定有限空间作业方案、应急预案,并报经本企业负责人批准。其次,要根据作业方案、应急预案的要求,备齐符合要求的通风、监测、防护、照明等安全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装备。第三,要按照作业方案,明确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及其各自安全职责。第四,要对从事有限空间作业的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进行专项安全培训I,使其熟知作业方案和作业现场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防控措施等,安全培训应当有专门记录,并由参加培训的人员签字确认。八、问:企业实施有限空间作业时应该采取哪些管控措施预防事故发生?答:总体来讲,实施有限空间作业
12、时应当严格按照作业方案进行。特别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应当采取可靠的隔断(隔离)措施,将可能危及作业安全的设施设备、存在有毒有害物质的空间与作业地点隔开,在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提醒危险存在,杜绝“无知者无畏”人员随意出入。其次,要严格遵守“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在对有限空间采取通风措施后,对有限空间氧浓度、易燃易爆物质(可燃性气体、爆炸性粉尘)浓度、有毒有害气体浓度等指标进行检测。未经通风和检测合格,任何人员不得进入有限空间作业。检测的时间不得早于作业开始前30分钟。第三,作业过程中,应当采取通风措施,保持空气流通,禁止采用纯氧通风换气。同时要对作业场所中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定时
13、检测或者连续监测。作业中断超过30分钟,作业人员再次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前,应当重新通风、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发现通风设备停止运转、有限空间内氧含量浓度低于或者有毒有害气体浓度高于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限值时,必须立即停止作业,清点作业人员,撤离作业现场。第四,作业人员必须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与外部有可靠的通讯联络;监护人员不得离开作业现场,并与作业人员保持联系。九、问:有限空间作业时一旦发生事故,企业应该如何处置?答:有限空间作业中发生事故后,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企业负责人报告,禁止盲目施救,防止事故后果扩大。企业有关负责人员接到事故报告后,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按照预案响应程序,组织应急救援人员开展救援。在自身救援技术、装备、队伍无法施救的情况下,应及时联系消防救援队伍等专业救援单位开展救援,并提供有限空间各种数据资料。应急救援人员实施救援时,应当做好自身防护,佩戴必要的应急救援设备。要按照事故报告程序逐级上报,以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时了解掌握情况,分析事故原因教训,指导问题整改,有效防范类似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