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民法典关于名誉权的规定解读.docx
《1024民法典关于名誉权的规定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24民法典关于名誉权的规定解读.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民法典关于名誉权的规定解读重点条文第一千零二十四条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条文主旨】本条是关于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的一般规定和名誉概念的规定。【条文理解】人格权编第五章规定名誉权和荣誉权,是我国对名誉权的首次系统性立法。一、名誉辞海解释:“名为命名,誉为美誉,有令名始获美誉,谓令名日名誉。”名誉是名誉权的客体。名誉是一种人格利益,是具有时代特征的,针对特定主体的综合表现作出的,良好的,客观的社会评价。对于名誉概念有多种学说。一是社会评价说。该观点认为名誉是社会对民事主体的良好评价。二是个人
2、评价和社会综合评价说。该观点认为名誉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个人价值即个人对自己的价值评价,社会价值即社会对民事主体的评价。个人的名誉感不被纳入名誉概念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名誉感是民事主体内心的情感,存在个体差异,法律保护名誉感极其困难,各国一般将个人名誉感从名誉保护中逐渐剥离出来。三是人格尊严说。该观点认为名誉即人格尊严,指人格在社会上受到的尊重。该观点不利于把作为具体人格权的名誉权与一般人格权区分开来。从各国判例学说看,通说认为名誉是一种客观的社会评价。我国民法学界也普遍认为名誉是一种社会评价。本法规定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即认定名誉是一种社会评价。同
3、时,这一社会评价既是良好的,也是客观的。本条列举了构成名誉的社会评价的常见要素,包括品德、声望、才能和信用。同时本条在“信用”后面增加“等”字,也即不限于以上社会评价对象要素,说明涉及对民事主体的社会评价类似要素都可构成民事主体的名誉。品德指道德品质,是民事主体行动所根据的内在原则。声望指受众人仰慕的名声,反应社会对民事主体的认可程度。信用指民事主体一般经济能力的社会评价。在民事主体一般经济能力中,民事主体的偿债能力应特别关注。信用包括对民事主体客观经济能力和主观偿债意愿的社会评价。二、名誉权(-)名誉权的概念名誉权指民事主体对自身名誉享有不受他人侵害的权利。自然人的名誉权是指自然人对由其活动
4、产生的社会评价而享有的不受他人侵害的权利。法人及非法人组织的名誉权是指法人对其全部活动所产生的社会评价而享有的不受他人侵害的权利。法人的商誉权是法人名誉权的一部分。名誉权的特征包括:名誉权的取得具有法定性和社会性。名誉权作为人格权,不是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而是法定的权利。名誉权的客体范围、权利限制等问题都需法律规定。名誉权民事主体经过一定社会活动后,由社会公众对其进行一定评价后才产生,体现了名誉权的社会性。非财产性以及与财产的关联性。名誉是人格利益,本身不是财产,不能直接表现为一定财产利益,也不能直接用货币计算价值。但名誉权具有非财产性不代表名誉权与财产利益无关。名誉权常常是民事主体从事正常经
5、济活动,开展社会交往的前提。对以企业为代表的营利法人而言,名誉权与财产利益关联更密切。民事主体获得名誉权后不能随意抛弃,法人的名誉权不能像名称权一样转让。主体的普遍性和特定性。名誉权主体的普遍性在于,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都可以拥有名誉权。不同类型的民事主体的名誉权又有各自的特征。自然人的名誉权更注重精神利益的维护,而法人的名誉权更注重财产利益的维护。名誉权主体的特定性在于,名誉权是特定主体维护自身名誉,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侵害名誉权的行为必须是在针对特定人时才损害特定主体的名誉权。如果行为人的行为指向不特定的主体,则不能认为该行为侵害了他人的名誉权。内容的综合性。名誉权的基本内容是保有和维
6、护自己的社会评价。名誉本身具有综合性,是社会对特定主体各项行为的综合评价,包括能力、品德和信用等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二)享有名誉权的民事主体的范围民法总则第110条规定,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都享有名誉权。民法典对这一规定再次确认,并将“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概括为民事主体。非法人组织是不具有法人资格,但是能够依法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民事活动的组织,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具有专业资格的专业服务机构等。非法人组织作为独立民事主体,其正常运转同样需要良好的社会评价,确认非法人组织的名誉权有利于维护非法人组织的正常运转。三、侵害名誉权的违法行为的认定(一)行为人实施了侮辱、诽谤等毁损名誉
7、的行为本条以概括列举的方式指明侮辱和诽谤是侵害民事主体名誉权的基本方式。这一规定基本延续了以往立法的做法。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民法通则意见第140条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1 .侮辱。侮辱是指故意以暴力或其他方式贬损他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学理上将侮辱分为表示侮辱和态度侮辱。表示侮辱指以明确方式表达侮辱的意思。态度侮辱指依行为时的情事,可推知侮辱意思的行为。态度侮辱主要表现为行为作出一定姿态表演有辱他人,如当众焚毁他人照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024 民法典 关于 名誉权 规定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