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7民法典关于作品侵害名誉权的规定解读.docx
《1027民法典关于作品侵害名誉权的规定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27民法典关于作品侵害名誉权的规定解读.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民法典关于作品侵害名誉权的规定解读重点条文第一千零二十七条行为人发表的文学、艺术作品以真人真事或者特定人为描述对象,含有侮辱、诽谤内容,侵害他人名誉权的,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该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行为人发表的文学、艺术作品不以特定人为描述对象,仅其中的情节与该特定人的情况相似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条文主旨】本条是关于文学、艺术作品侵害名誉权的规定。【条文理解】一、文学、艺术作品文学、艺术作品通常指一切文学和艺术领域中具有独创性的智力成果。著作权法第3条规定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包括文字作品、口述作品、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记艺术作品等。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条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
2、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第2条第1款中规定:文学和艺术作品,一词包括文学、科学和艺术领域内的一切成果,不论其表现形式或方式如何。”行为人发表文学、艺术作品是行使艺术表现自由。艺术表现自由是公民在法律规定或认可的情况下通过艺术形式表达思想感情、进行社会交流而不受非法干涉约束、制裁的自主性状态。艺术表现自由属于公民行使言论自由的一种方式,受宪法和法律保护。但实践中,艺术表现自由经常与名誉权保护发生冲突。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文学作品名誉侵权纠纷增多,最高人民法院也多次通过出台司法解释、对相关案件请示答复的方式对文学作品侵权进行回
3、应。名誉权解答第9条对因文学作品引起的名誉权纠纷做了专门规定:“撰写、发表文学作品,不是以生活中特定的人为描写对象,仅是作品的情节与生活中某人的情况相似,不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描写真人真事的文学作品,对特定人进行侮辱、诽谤或披露隐私损害其名誉的;或者虽未写明真实姓名和住址,但事实是以特定人为描写对象,文中有侮辱、诽谤或披露隐私的内容,致其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名誉权解答认为,判断一部文学作品是否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害,主要是看该作品是否以生活中特定人为描写对象,有侮辱、诽谤或披露隐私的内容并给特定人的名誉造成了损害后果。名誉权解答中的相关规定也成为了法院审理文学作品侵犯
4、名誉权的重要依据。本条基本采纳司法解释中的规定,并将其中的“文学作品”扩大为“文学、艺术作品。将侵权行为从“有侮辱、诽谤或披露隐私的内容”限缩为含有侮辱、诽谤内容,。除文学作品外,电影、电视节目等艺术作品同样可能含有侮辱、诽谤内容,对特定人的名誉造成侵害。随着电影、电视节目等艺术作品的流行,仅规定文学作品中侵害名誉权的情形已经不能满足实践需要。另外,之所以不将披露隐私作为文学、艺术作品侵害名誉权的主要形式,是因为隐私权的保护已经受本法关于隐私权相关规定的保护,而且对于名誉权保护而言,侮辱、诽谤是侵害名誉权的主要方式。二、文学、艺术作品侵害名誉权的认定文学、艺术作品侵害名誉权要满足名誉权侵权的一
5、般构成要件,即行为违法、损害后果、因果关系和过错。其中,最难判断的是行为违法和过错。依本条规定,文学、艺术作品侵害名誉权行为的违法性体现在文学、艺术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以真人真事或者特定人为描述对象,并有侮辱、诽谤的内容。有观点认为,文学、艺术作品内容的违法性体现在作者创作作品时以损害他人名誉为目的。(-)判断文学、艺术作品人物排他性的方法张瑞:小说侵害名誉权的界定,载中国审判2010年第8期。创作文学艺术作品侵害名誉权要求文学、艺术作品塑造的人物能指向现实生活中特定的人,排除描写其他人的一切可能性,即文学、艺术作品人物排他性。文学、艺术作品只有在指向特定人时才可能对他人的名誉权造成侵害。判断文
6、学、艺术作品是否指向特定人即判断文学、艺术作品排他性的问题。以文学作品为例,文学作品在实践中通常分为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的作品和非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的文学作品。前者成为纪实文学作品,后者称为虚构文学作品或纯文学作品。在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的作品中,判断人物排他性是比较容易的。根据本条规定只要行为人发表的文学、艺术作品以真人真事为描述对象,并且含有侮辱、诽谤内容就构成侵害名誉权。在非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即在非以“特定人”为描写对象的作品中,判断作品人物排他性要有一定的方法,现将司法实践中的方法总结如下:用了现实人物的真实姓名,或者对真实姓名作出了一些艺术上的处理,但仍以该人物的真实经历来描写
7、。这种文学作品,多数是以历史的真实事件作为文学作品的主体事件或主要线索,使用真实人物进行创作,只是在创作过程中以虚构的情节、细节造成了真实人物的名誉损害,过失地侵害了他人的名誉权。对此,应当认定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具有排他性,确与现实中的人物具有一致性。不用真实姓名,地点也是虚构的文学作品。确定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确指原告,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文学作品人物与现实人物的基本特征必须相同。基本特征,就是能够将一人与他人区别开来的主要标志,如职业、经历、外貌等特征。(2)文学作品人物与现实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必须相同,即生活、工作环境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应当相一致。(3)熟悉现实人物的人读后公认文学作品人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027 民法典 关于 作品 侵害 名誉权 规定 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