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树那水.docx
《那山那树那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那山那树那水.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那山那树那水家乡的移民因于两个因素,一是山区连年干旱,逼迫迁移;二是国家脱贫政策,致富人民。多数人搬迁到河西走廊的玉门、瓜州(安西)、嘉峪关,新疆的哈蜜、阿克苏、乌鲁木齐、伊犁地区,少数搬到本县裴家营、黄花滩。如今村庄变为遗迹,那山那树那水依旧,恋着石碑湾人的心,牵着游子们的魂。那么我就说说山、树、水吧。.先说山。家乡的山没有陇南的山俊秀葱郁,却敦厚踏实。夏日山色青青,冬季枯草黄黄,喂饱了骡马牛羊。山上长着茅尔刺、牛荆条、麻朵萝、柏姜场挞、野榆、兔耳条、蒿子秆等灌木,刨来作为炉灶的燃料。山里地下蕴藏着煤炭,洪野沟、碾盘沟、上吊沟、下吊沟、四道湾、坡头有大靖花庄人、裴家营人、骗马水人、石碑湾周边
2、人常年挖煤不止,拉煤驮煤络绎不绝,供山川人家取暖做饭。靠山吃山,大山的恩赐养育了祖祖辈辈山川人的生命。雨水好的年代山上柴草茂盛,野花盛开。平坦的山坡有野葱花可采,陡峭的沟壑有山丹花可拔,潮湿的山洼有野韭菜可摘,地边的梁上有野蒜可挖,下雨后坡后有地域菜可拾,肥沃避风的坝窝地有蘑菇可搬。那熟悉的山梁想起来就觉得亲切,吊扁m梁、庙湾、大东湾、地沟、皮条溜子、高岭湾等等。一代一代的乡亲们足迹踏遍了每一道山梁,走过了每一处羊肠小道,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绵延。把童年的顽皮丢在了山里,把青春的浪漫歌在了山里,把中年的汗水洒在了山里,把老年的希冀留在了山里。村子西北有一座最高的山。南北长,两边渐进而上,愈来愈高耸
3、起来,东西窄,两边逐步陡峭突兀起来,谷底仰望矗立云天,峰顶俯视深不见底,似悬挂在云端的“扁钟”,山的起名很智慧地叫吊扁石梁。有人说这山是贵人山,保佑村人兵燹地震旱灾时无恙。山西北的猫儿刺湾沟深坡陡,确有窑洞和荒冢,不知是什么人避难在此。山东南的土涝坝沟涧壑而下,多处有石品牌(岩洞),民国二十年代村民在那里躲过马家军的骚扰。小时候是我们避雨乘凉玩耍的去处。比这山低很多的庙湾梁上有一座庙,青砖青瓦坐北向南。小时候看大人们上庙求雨,现在还能想起他们的虔诚来。二零一九年我登上吊扁后峰顶一览众山,四周群岭起伏,一片寂静,悠远渺茫。近处的村庄遗迹只有几棵树与我相望,微风抖动着衣袂,像是给我述说什么。我只有
4、感慨:“秋雁已南飞,青山依旧在;悠悠云起处,遥遥阳关外。万籁皆俱寂,西风轻入怀;日垂祁连山,霞生乡愁来”,以此表达西迁的乡亲们对故土的眷恋。二说红柳树。我家门前的红柳树算来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年岁了,壮实的树干繁茂的树冠象征着它的生命毅力,粗皮隆起的凸凹不平记录着它的沧桑。红柳树长成直径二十多公分的粗干,七八米的高度,在山区是不多见的。五十多年弹指一挥间,但要细数它的成长过程顿觉漫长而艰辛。干旱、严寒、风雪、牲畜啃食、人为折枝,还能生长壮大!?生命之顽强恰似乡村人的形象。两棵红柳树一左一右排立在老院子的大门口,面朝东方,迎来每天的太阳。我经常想起乡亲们在树下酣喧(亲切地聊天)。一声“吃了吗”是贫困
5、年代最温情的话,一杆旱烟锅换着抽,传递最信任的友情,一段西游记消磨半天的时光,是他们最愉悦的时候。他们朴实敦厚,轻松闲静,和睦亲切。尽管物质贫困,小世界充满阳光。我经常想起父亲坐在树影下编背匏、搓草绳。盛夏骄阳下的枝叶撑开如伞,他一边干着活,一边思考全家柴米油盐问题、儿女婚姻问题,子孙教育问题。为儿女们编制希望的梦。父亲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言放有的、行定有果的大写的男人。二零一七年七月我们回到了故乡,这是妻子阔别二十二年后的第一次探望(我去过很多次)。我们站在红柳树下仔细地端详着树干、树枝、树冠,寻找藏在枝叶里关于我们的故事。妻子抚摸着壮实的树干,轻轻的,慢慢的,从上到下的,一圈又一圈的,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那山那树那水.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