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0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四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001.docx(2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十四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节能环保产业是策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抓手,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产业发展基础十三五以来,我市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识逐年增强,在持续推进节能减排降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有力带动下,全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营业收入突破千亿。十三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实现翻番,产业发展增速明显加快。2020年营业收入达到1038.55亿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55%。节能环保企业数量
2、超过1500家,从业人员数量超过11.5万人。行业领域不断拓宽。全市环境保护产品的产品类别从2015年的12()项增加到2020年的300余项,产品类别增长2.5倍;节能产品类别增长1.5倍。以环境服务业和节能服务业为主的节能环保服务业加快发展,在全市节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的占比从2015年的28.50%提高到2020年的46.64%。产业主体成长迅速。节能环保产业在环保综合服务、资源综合利用、环保技术装备等领域优势明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具有一批骨干企业,打响了“环保品牌:全市节能环保产业现有上市公司22家,有效期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共有222家,进入“2020环境企业50强”榜单的企业数量居省
3、市第一。产业研发能力增强。2020年,我市节能环保产业科技研发投入占全市R&D支出2%左右。全市节能环保产业拥有科学院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国家危险废物处置工程技术中心、市环保工程技术中心等130家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其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6家。(二)主要差距与问题节能环保制造发展水平不高。2020年,节能产品和环保产品生产制造的两项营业收入为197.87亿元,仅占全产业的19%,产业制造规模不大。环保产品制造商服务本地环境治理的能力弱,全市环境服务业所需的废水处理、烟气治理、噪声控制等设备市场份额大多被市外企业占据。小,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配套能力差。仅环保科技园的固废资源循环利用和
4、环保友好型新材料特色相对突出,其他多数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不清晰,实体企业数量屈指可数。同时,研发投入低,2020年全市节能环保产业科技研发投入仅占产业营业收入的1.01%,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全市节能环保企业总体“小散弱”,缺少集研发、设计、工程总承包、设备制造、运营服务于一体,带动本地相关中小企业发展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全市年营业总收入超过2()亿元的节能环保企业仅有10家,营业收入超4亿的环保大型企业仅占全国的1/70。同时,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全市尚未形成节能环保上下游产业链的本地配套能力。产业配套支持政策不足。全市尚未形成一套符合节能环保产业属性和行业特征
5、较为完善的发展政策体系,对生态环保产业特色园区扶持力度有限,特别是对引进企业财税、人才、土地等相关服务配套政策落实还需加强,部分企业有外流倾向。同时,投标门槛设置不合理、技术门槛低,节能环保领域低价中标等问题较为突出,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三)十五”发展形势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新格局背景下,节能环保产业将面临新机遇。一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节能环保产业带来发展新机遇。我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作出的重大决策,努力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建设。二是国家实施为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实施国家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创新驱动发展
6、、制造强国,节能环保产业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将加快塑造绿色发展新动能。三是全球产业变革为全市节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新条件。新一代信息科技革命深刻影响节能环保制造业和服务业形态,全球节能环保制造业价值链加快向高端聚集,积极应对对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刻影响;将着力构筑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核心支撑,积极建设绿色金融中心和科学城。四是加快绿色发展为全市节能环保产业赋能续航。筑牢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着力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加快建成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将大力提升节能环保产业服务生态建设、绿色发展的能力。在全球科技竞争背景下,节能环保产业将面临新挑战。一是全力遏制节能环保产业高级化升级。制定气
7、候变化规则与碳减排政策,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制定国际新规则,将全力遏制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空间。二是科技创新能力弱制约节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性新兴产业之一,科技创新短板将是“十四五”节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三是企业特色化不足难以彰显产业竞争力优势。节能环保企业劳动生产率低、从业人员基本素质不高、中小企业特色不强,产业竞争劣势比较突出。四是产业良性发展要积极适应新规则新制度。在新规则背景下,着力提升环境治理现代化、法治化能力,企业要努力提升环境污染治理新技术新标准,对监管能力和企业发展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二、发展思路及目标(-)发展思路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
8、”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地区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服务新发展格局,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坚持需求端和供给端双向发力,营造良好产业生态,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提升产业集聚水平,突出发展节能产品制造及服务、环保装备制造及服务、资源循环利用、绿色转型制造及服务和低碳产业,打造经济带重要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二)发展原则坚持创新引领。加大节能环保技术研发投入,加快建设协同创新平台,注重基础创新和应用创新,大力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及技术应用推广示范,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升节能环保产业创新能力。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
9、中的决定性作用,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市场主体,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积极发挥第三方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的支撑作用,共同形成发展合力。坚持重点突破。以重点产业园区为载体,选择基础条件好、技术水平优、发展潜力大、上下游关联度高的细分领域重点错位发展,加快集聚资源要素,促进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化、集群化、专业化发展。坚持开放共赢。以地区经济圈建设为契机,积极与周边及沿线地区加强合作,实现产业优势互补和分工协作,支持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引进来”提升技术水平,全方位提升全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水平。(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节能环保产业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新增长点,成为经济带重要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10、。产业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到2025年,全市节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力争达到2000亿元十四五”年均增速保持在14%左右;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提高到2.0%,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进一步提高;产业利税规模大幅提升,产业发展效益稳步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大幅提高。节能环保产业市场主体竞争力不断增强,重点领域培育骨干企业100家以上,力争年营业收入超20亿元的企业15.20家、超5()亿元的大集团6家,新增上市公司总数达到3();形成5个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和集聚区,构建一批配套齐全、特色鲜明的节能环保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产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节能环保产业科技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1.5%,引进培
11、育一批有引领作用的产业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市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达到150家,新增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1-2家,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有核心竞争力的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产业发展生态更加优化。价格、财税、金融等引导支持政策日趋健全,产业投资环境更加优化,形成公平有序市场环境,节能环保产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形成活力迸发、营商便利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环境。到2035年,节能环保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全面建成国家重要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三、重点领域(-)大力发展高效节能产业1 .做强节能产品制造加快发展能源
12、、交通、建筑、工业等高耗能行业绿色低碳发展需要的节能设备、仪器仪表、智能电网、绿色节能建材等节能产品。节能装备及节能电器。大力发展高效节能锅炉等节能通用设备制造,电动机、风机、泵、空压机等通用耗能设备,余热余气余压利用设备。大力发展高效变频空调、节能冰箱等高效节能电器。鼓励整机及零部件生产企业联合突破节能关键技术,合作研发、制造及推广应用节能一体化设备。高效节能仪器仪表控制设备。大力发展智能流量仪表、智能传感器、高效节能变压器等高效节能工业控制仪器仪表和输变电设备。加快推进关键仪器仪表的国产化替代。节能照明及节能显示。完善高效节能照明产业链,大力发展基于可穿戴设备、车载显示、人工智能(AI)等
13、界面的小尺寸、高亮度新型显示产品。加快突破高光效、高可靠、低成本的发光二极管(LED)照明核心器件产业化技术,高发光效率、长寿命、高反应时间微型显示技术。绿色节能建材。以产业示范区,绿色智能建筑产业园为集聚区,大力发展低碳、绿色、环保的外墙保温材料、新型墙体材料、节能玻璃、新型透水地面建材等绿色节能建筑材料。2 .加强综合节能服务立足于提升节能综合服务功能,突出工业、建筑等重点耗能行业节能,提高节能工程施工服务水平,全面提高节能服务整体竞争力。工业节能服务。突出钢铁、化工、有色金属、造纸等高耗能行业节能技术改造,推进企业公共用能系统、工艺流程系统的能效双改造。利用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实施企业节能
14、技术改造。支持企业建设能源管控中心,全面智能化改造提升企业能耗监视系统。加强热电联产及热电冷三联供等余热余能技术利用。建筑及交通节能服务。推进建筑行业在设计、建造、运营中充分运用低碳建材和先进技术。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降低节能空间较大的机关、学校、医院、大型商业设施及城区智能楼宇等建筑能耗水平。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运输,积极扩大电力、氢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交通领域应用。节能综合服务。加强节能工程施工服务,鼓励节能装备生产企业、重点用能企业利用自身技术,积极开展服务化转型,为用能单位提供诊断、设计、融资、建设、运营等能源管理“一站式”服务。加大节能诊断、节能审
15、计等多项节能服务。完善节能服务组织体系,创建市级余热利用促进服务中心、余热(能)回收利用产业联盟和绿色工程研究中心等综合型、平台型节能服务组织。创新节能服务模式和节能机制,满足用能单位个性化需要,推广能源费用托管、节能量保证、融资租赁等商业模式以及节能自愿承诺、节能低碳产品认证等节能机制。(二)持续壮大环保产业1 .培育环保装备制造面向大气、水、土壤、固废等重点领域污染防治需求,推动垃圾焚烧发电、烟气脱硫脱硝、废水处理、固废处理等现有环保成套装备发展,提升环保装备制造及应用。大气污染防治装备。重点发展燃煤电厂和大中型工业装置脱硫、脱硝、脱汞、除尘高效深度治理成套装置,发展工业有机废气末端治理、恶臭治理技术集成装备及餐饮油烟净化装置。推广机动车尾气净化催化剂和催化转化器制备等成套装置,加强耐高温、耐腐蚀纤维及滤料的引进和开发应用。水污染防治装备。加快推进化工医药、页岩气废水生产现场原位处理等工业废水处理,推进湿地修复生物入侵评估与调控等水污染防治技术和装备研发与应用。开展城镇污水处理厂效能提升,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