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经济百强向绿色百强转变的几点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推动经济百强向绿色百强转变的几点思考.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关于推动“经济百强”向“绿色百强”转变的儿点思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推进绿色发展”的要求。*市委寄语大治要加快实现“绿色百强二*市委五届六次全会首次提出坚持“一优三化”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实力*美丽*幸福大治。可以说,推动“经济百强”向“绿色百强”转变,既是贯彻落实中央新发展理念、省委决策部署和*市委殷切嘱托的具体实践,也是*全面加快转型升级、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近期,我牵头围绕推动*“经济百强”向“绿色百强”转变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如下。一、“经济百强”与“绿色百强”评价指标体系的对比分析“经济百强
2、”,全称是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由北京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和权威专家学者研究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学术性评价。“绿色百强”,虽说目前没有相关权威机构进行测评,但绿色发展是大势所趋。2016年,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环境保护部和中央组织部联合印发关于印发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的通知(发改环资(2016)2635号),是目前对绿色发展最权威、最具体的评价体系。通过对两套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两套评价指标体系有所侧重、有所区别、相互包含、相互联系。一是区别。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侧重于县域经济的实力、活力和竞争力。国
3、家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侧重于县域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效率和绿色发展指数。二是联系。从两套指标体系的具体项目来看,“县域相对绿色发展指数”的13项指标,全部包含在国家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之中;国家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中的“增长质量指数”的5项指标,也都包含在县域经济基本党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之中。我们认为,“绿色百强”指标体系就应该是“全国县域经济百强”评价指标体系与国家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体,是“全国县域经济百强”评价指标体系的升级版。推动“经济百强”向“绿色百强”转变,实质上是更好地推进“经济百强”再进位,建设更强、更富、更绿、更幸福的“全国百强县(市)工二、推动“经济百强”向“绿色百强”转变
4、的基础与差距(一)良好的现实基础。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面对资源枯竭的困境,*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了从“一矿为主、工业独大”到三产并进、协调发展的转变,保证了县域经济始终保持中高速发展态势。全国“百强”排名从2012年的97位上升到83位,成功实现“五年五进位二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540.49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1.66亿元,为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绿色百强”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二是绿色发展加快推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后打造了小雷山4A景区、梅红康养度假区、保安湖四季彩色生态观光园、铜绿山青铜小镇、金华庄园等一批康养文化
5、旅游项目。同时,成功举办乡村园博会、果博会、芳博会以及桃花节、荷花节、香李节等节会活动。目前,全市“一区两园七朵金花生态旅游格局初具雏形,生态文化旅游和健康养生养老两大产业蓬勃兴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2015年,*被评为全省旅游发展先进县(市)。三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通过深入推进“治山、治水、治土、治气”工程和“五边三化”综合整治,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五年累计完成土地综合整治21.3万亩,增加耕地面积1.8万面,为球色发展腾出了环境空间。关停“五小企业”400余家,实现全域无“五小”。全面推行“河长制”,大力推进“五水共治”,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开展“绿墉铜都”行动,植树造林18.8
6、万亩,森林覆盖率四年提高8个百分点。四是民生事业长足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低保标准持续提高。在全省率先实行高中阶段学费、住宿费全免,基本殡葬费免费,农村人口出生基本费用免费。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获评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组建*市总医院,城乡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王英水库引水工程建成通水,百万城乡居民喝上I类放心水。城乡道路交通网络更加完善,实现了“村村通客车、组组通水泥路”,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明显增强。五是政策机遇前所未有。从国家层面来看,十九大提出“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为
7、我市的发展开启了政策窗口期。从省级层面来看,“两圈两带一群”和“一主两副多极”战略的实施,也将为*转型发展提供难得机遇。从*层面来看,在*湖生态新区建设中,*将大有可为。从*自身来看,*湖国家级高新区即将获批,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平台、新机遇。在这些政策机遇的影响和推动下,*的发展前景和空间无限广阔。(二)存在的主要差距一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有差距。少数地方发展模式仍然是以依靠增加要素投入、追求数量扩张来实现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以“绿色、低碳、循环”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还未真正形成。在面对重大项目选择时,还是习惯于用经济效益来衡量,追求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缺乏“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
8、山银山”的气概和决心。二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亟待解决,2016年大治一二三产业占比分别为9.6%、65.64%,24.76%,服务业贡献依然是最大短板。传统产业占GDP比重仍然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案效应和支撑作用还没有形成,短期内还难以有效解决经济结构性矛盾同题。三是生态修复治理任重道远。过去长期掠夺式的资源开发,导致*目然资源和环境容量面临警戒压力,长期积累的环境欠账亟待解决。特别是局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仍然突出,生态建设、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压力较大。关停矿山的山体修复投入巨大,整治工作进展缓慢。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难度较大,治理周期漫长。离“蓝天、青山、碧水、净土
9、”的目标还有一段路要走。四是民生事业仍然存在短板。就业、社保、教育、文化、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存有较大差距。城乡一体化发展亟待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在全省县域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有很多薄弱环节。五是绿色发展制度机制不够完善。推动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等激励保障政策还不够完善,导致少数地方推动绿色发展的能力不够、动力不足。生态补偿机制有待完善,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还未形成。绿色GDP政绩考核体系尚未建立,考评导向不够鲜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数地方推动绿色发展的积极性。三推动经
10、济百强”向“绿色百强”转变的路径措施“绿色百强”是全面发展的“百强”,是更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百强”,是富裕绿色幸福的“百强二推动“经济百强”向“绿色百强”转变,必须实现县域经济、生态环境、民生事业等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建设实力*美丽*幸福*。(-)发展绿色经济,培育生态转型新优势。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深入实施绿色经济升级增效工程,推动生产方式绿色生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一是大力发展低碳清洁型经济。推进减量化增长,大力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生态损害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
11、汉龙新能源汽车为龙头,全力打造千亿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以劲牌公司为龙头,打造产值过500亿元的生命健康产业。以*有色城市矿产项目、博天环保项目为龙头,积极创建“国家节能环保产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力争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过200亿元。着力打造湖北省一流的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力争新材料产业产值过200亿元。同时,突破性发展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商贸流通等生活性服务业。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发展,重点支持殷祖古建、青铜工艺、*刺绣等特色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一是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型产业。以保安湖生态新区为龙头,精心打造“一区两园七朵金花”,突出生态山水、工业研学、乡村休闲、历史文化、红色文化
12、、养生养老等特色,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健康养生养老产业。创新旅游产品新业态,加强旅游品牌建设,力争创建一批国5A级、4A级景区,建成一批湖北旅游名镇、名村。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推动农业发展向生态化、特色化、品牌化迈进。三是加快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升级。鼓励和支持传统产业大力开展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进一步改进生产工艺、提升装备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实现规范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推进传统产业集约化、绿色化发展,打造湖北省重要的冶金、新型建材、纺织服装、不锈钢制品生产基地。四是加大绿色金融服务。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引进长江经济带等产业基金,配套建立*市相关子基金,助推产业发展。引
13、导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深化“三农”金融服务,深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着力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建设绿色家因,共建生态宜居新城乡。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加快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和谐宜居的现代生态城乡,充分彰显生态家园魅力,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一是完善空间规划。坚定不移地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空间规划体系,科学合理布局和整治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形成市域一本规划、一张蓝图。明确禁止开发
14、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对不同主体功能区的产业项目严格实行差别化市场准入政策,着力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一是完善城市功能。大力建设绿色城市,加大城市绿地、公园、湿地、绿道等建设力度,大力倡导见缝插绿、立体增绿、楼顶植绿,提升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大力建设智慧家园,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旅游等建设,促进城市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社会治理精细化。大力建设海绵城市,分步完成水电气管网和路网改造升级,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使城市更加宜居宜业。三是建设特色小镇。按照“以点带面、串点成带”的发展思路,打造“一心三带四
15、区”发展格局,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编制完善特色小(城)镇建设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农业、特色工业、特色商贸和特色旅游小镇,重点加快推进铜绿山青铜小镇、茗山芳香小镇、殷祖古建小镇、还地桥滨湖养生养老小镇建设。四是建设美丽乡村。着力打造一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宜居示范村。充分利用各地旅游资源和地域文化资源,积极申报创建一批国家级美丽宜居村庄和中国传统村落,建设一批“留得住记忆、记得住乡愁”的特色村庄。(三)筑牢绿色屏障,共创生态优美断环境。以美丽*建设为引领,以服务全域旅游为主线,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为载体,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统筹推进生态建设、污染治理和环境监管,筑牢绿色发展屏障,让*生态环境更美好。一是深入实施“青山”行动。持续深入开展“国土绿化”和“绿满铜都”行动,突出抓好山上造林、森林围城、绿色通道、水岸生态廊道绿化和城乡绿色家园建设五大工程,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矿山废弃土地复垦力度,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