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中和的时间进程与战略路径.docx
《中国碳中和的时间进程与战略路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碳中和的时间进程与战略路径.docx(2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中国碳中和的时间进程与战略路径全球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和国际合作进程中,不断深化和聚焦碳中和。2015年巴黎协定的正式签订,确定了到21世纪末相对于工业革命前全球温升不超过2,并努力争取控制在1.5的减排目标,这更加迫切要求各缔约方提振雄心,强化减排行动。2018年,IPCC发布IPCC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明确指出实现1.5的温控目标需要在21世纪中叶实现全球二氧化碳净零排放。为此,全球应致力于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力争于本世纪中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即使有少许排放,也可以通过人为的工程措施和生态系统吸收而达到全球碳排放归零的动态平衡,以实现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碳中和的
2、目标进程,对于实现国家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是能源服务,碳并非是必需品。化石能源是额外于气候系统的碳源,碳中和所需要的,就是要将额外于气候系统的化石能源碳清零。实现碳中和,依靠改进型的技术创新是不够的,一方面需要颠覆性的硬技术革命,以彻底取代并告别高碳的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这是碳中和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还需要社会性的软技术变革,从而加速并保障碳中和的实现进程。本文首先对碳中和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重点对国际碳中和发展的背景、进程以及中国碳中和的目标刚性等做相关梳理,提出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战略路径和技术选择,以期为更好地推进碳中和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一、碳的来源、
3、属性及碳中和的基本内涵(一)碳的来源及分类碳从何来,减什么碳?20世纪80年代的温室效应关注的重点是二氧化碳。1992年达成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NationsFrameworkConventiononClimate,UNFCCC)中,并没有明确列出温室气体的种类。90年代初期,气候变化经济学模型参数以化石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作为指标,几乎没有纳入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专司气候变化科学评估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IPaneIonClimateChange,IPCC)在早期的报告中,所侧重的也是化石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对于非二氧化碳温室气
4、体科学评估的内容较为有限。1997年达成的京都议定书,第一次明确了6种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和三种含氟气体,2012年又增加了一种含氟气体。90年代后期,自然生态系统碳排放和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受到关注,被纳入评估内容。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有三大类主要来源。一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燃烧过程中释放的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和甲烷。第二类则是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和以绿色植物为食物或能量来源的动物在生命周期中所释放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第三类则是工业生产过程释放的和人工生产制造的温室气体,主要是各种含氟气体,包括各种制冷剂、发泡剂。温室气体排放的构成
5、中,二氧化碳占78%左右,甲烷占17%左右,氧化亚氮占3%,含氟气体占2%。相对说来,非二氧化碳占比相对较小,而且大略稳定,增速和增幅均较为有限。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温室气体排放增速和增幅的来源,主要是化石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见图1、图2)。注:2020年为预测数据。资料来源:Friedlingstein等(2020)。资料来源:Grant等(2021)。(二)温室气体的属性温室气体的属性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气候中性碳,主要是自然生态系统各种生命过程和土壤中的碳循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形成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再通过枯枝落叶、死亡和动物食用而转化、排泄,生命有机体中
6、的碳又回到大气。自然碳循环大致是平衡的,某一个时间段、某一个地区,可能有盈或亏,但总体上对气候系统的影响,原则上是中性的。另一类则为气候灾性碳,主要源自于化石能源相关的排放和人工生产制造的温室气体。之所以说这类碳具有气候灾性,主要是因为这些碳是额外于气候系统的o也就是说,原本大气中并不存在,是人为制造或者是地质年代形成于地下,通过现代工业手段挖掘出来并释放到大气中的,这部分碳提升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引发地表增温,造成气候灾变。尽管含氟气体全球增温潜势高,但总体数量少。因此,气候灾性碳的重点在于化石能源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三)碳中和的基本内涵所谓碳中和,实际上就是净零碳排放,指的是目标时间节
7、点及之后的流量动态清零。通常承诺的是目标年及其以后的碳排放流量动态清零,而非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存量归零。也就是说,碳的排放源与碳的清除量的动态平衡。需要明确的是,气候中性碳既是碳源(排放),也是碳汇(吸收),而且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的碳循环变化,在测度统计上具有比较大的不确定性,通常误差高达50%;气候灾性碳是额外的,统计误差较小,多在5%以内。非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室气体排放中占比不高,且甲烷也有40%源自于化石能源的开采、运输和使用。因而,化石能源碳就成为碳中和的首要或第一目标。尽管世界上有各种温室气体的统计和监测数据,但统计最为及时、最为精准的,是化石能源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见图2)。实现碳中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中和 时间 进程 战略 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