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第四单元《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docx
《六年级第四单元《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第四单元《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2 .学会本课4个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3 .了解托物言志诗的一般特点,借助资料读懂诗句,知道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了解诗题1 .游戏导入。游戏:看图猜诗名。白鹅图一咏鹅绿柳图一咏柳青松图一-青松墙角梅花图一梅花想一想,这些诗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写了大自然中的事物,这样的诗称为咏物诗。)2 . 了解诗题。出示本课中的三首古诗题目:马诗石灰吟竹石。指读诗题,思考:发现了什么?(这三首诗也都分别写了一样事物)分别在“马” “石灰”“竹石”下面加点,了解“吟”是古典诗歌的
2、一种名称,“竹石”指的是生长在石缝中的竹子。齐读诗题。(设计意图:游戏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已知到未知,也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揭题伊始,就把三首诗放在一起,强化学生对这一课的整体感知。)二、学习马诗,体会诗情1 .初读古诗,学习生字新词。(1)出示马诗,自读。(2)指读,正音,相机学习生字新词,指导朗读节奏。要点:多音字一燕(ydn)山、月似(s 1)钩,读准字音,借助注释理解“燕山” “钩”的意思。生字-络,根据字形猜测字义,借助注释,理解“金络脑”。2 .想象画面,理解诗的意思。这首诗题目是“马诗”,但不止写了马。李贺就像是一个高明的画家,用他的笔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一幅画。认真读读
3、每一行诗,边读边想,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交流要点:(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大漠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皑皑白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恰似那弯弯的金钩。体会比喻手法的妙处。诗人用什么方法把这样的场景展现在我们眼前?(用比喻引发读者的联想)“沙如雪”“月似钩”,沙、雪、月、钩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呢?(月光下的沙漠和雪地一样白茫茫的一片;月亮和金钩一样都是弯弯的。)(2)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一匹骏马戴着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日子肆意驰骋。3 .抓关键字,体会马的形象。讨论:诗中的马是一匹怎样的马?要点:(1)这是一匹战马。
4、了解“大漠”意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塞诗中大漠大都与边塞、征战有关。月光下的大漠,肃杀、清冷,正是战场的氛围。了解“燕山”意象:燕山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补充带有“燕山”的诗文。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南北朝)木兰诗胡雁鸣,辞燕山,昨发委羽朝度关。- 唐)李白呜雁行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宋)蒋氏女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回首燕山,月明庭树,两枝乌绕。-(元)王悻水龙吟送焦和之赴西夏行省胡儿饮马彰义门,烽火夜照燕山云。- (明)李梦阳石将军战场歌历代文人笔下的燕山渐渐成了一种符号,看到“燕山”,我们会很自然地想起边关、战场了解“钩”这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三首 六年级 第四 单元 古诗 公开 教学 设计 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