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席勒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席勒化.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浅谈席勒化和阴谋与爱情席勒化是指创作中以抽象理想代替客观现实的唯心主义创造倾向。“席勒式”:是马克思在批评拉萨尔的济金根时提出来的,与“莎士比亚化”相对应。马恩的批评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拉萨尔误解了历史的客观进程,没有看到农民和城市革命者的代表所取的历史作用,而把改造世界的力量归结在完美人性的化身济金根等人身上;二、人物太抽象,济金根等人成为拉萨尔个人道德理想的直接化身,恩格斯认为应多注意莎士比亚在戏剧发展史上的意义,实现类型化和个性化的结合塑造典型人物;三、缺乏细节描写,拉萨尔由于对席勒的偏爱造成“有些地方过多地让人物回忆自己“,希望拉萨尔在作品中多一些现实场景和生活细节的描写提供一个“
2、福斯泰夫式”的背景;恩格斯在信中还特别提到了思想倾向和真实再现之间的关系问题,即必须实现“思想深度”和“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之“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席勒化是席勒在从事历史、哲学研究时期,受康德影响,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观念化,即不从生活出发,而是从抽象观念出发的一种理想化,即把他所描写的人物和世界无限加以美化,离开和超越了观实生活的土壤,以及把人物当作表达自己观念和理想的工具,即马克思说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这样一种创作倾向。而这种创作从观念出发的概念化、抽象化倾向以“不能实现的理想”代替客观现实,以抽象概念的演绎替代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写,犯了“为了概念的东西而
3、忘掉现实的东西的错误。我觉得阴谋与爱情是具有席勒化的倾向的创作阴谋与爱情的时期,正是青年席勒反封建意识最强烈的时候,也是席勒的狂飕气质表现得最鲜明的时候,因此这部剧本是席勒全部创作中反封建倾向最为突出的作品。恩格斯说这部作品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阴谋与爱情的反封建性,尤其体现在它并不取材于历史,而是直接取材于席勒生活的时代,观众对此剧的现实性一目了然。根据剧中的人物性格分析:(1) 从裴迪南这个角色入手,裴迪南生于一个贵族阶级的家庭,享尽荣华富贵,从小受到的教育应该是权贵思想,和下层人民应该没有什么联系,为何会出现反对阶级歧视,要求自由公平的思想呢?而且,斐迪南的父亲宰相也不会让费
4、迪南拥有这种思想的,即使剧本中有从侧面提到过他接受了启蒙思想,但我觉得他也完全不可能没有一点封建思想残余,所以我觉得这个角色可能过于理想化。另一方面斐迪南爱上了平民女孩露易丝,为了得到她的爱情,不惜公开和父亲对抗,大胆揭露其父阴谋篡权的卑鄙伎俩,还有斐迪南对爱情的执着,思想过于偏激,被嫉妒冲昏了头脑,亲手毒死自己心爱的人。不管怎么样,我觉得斐迪南在爱情方面的行为不是大众化现实的表现,其中灌注了作者太多的理想化感情色彩,让这些故事看上去不太现实不太生活化。斐迪南的偏激、嫉妒也说明这个决心与旧传统决裂的贵族青年,仍不能完全消除旧阶级的烙印。再次,斐迪南和露易丝是怎么相爱的,作者也没有交代。(2)
5、从公爵情人弥尔芙特这个角色入手。她之前的生活很不幸令人同情,最后做了公爵的情人,受尽内心的折磨,在公爵身边呆了很久,她心里应该明白自己所有的荣华富贵都是百姓的血肉换来的,为什么偏偏在最后才将这些不义之财散出去。显然不符合现实生活,也不符合人物的矛盾的性格。她转变的太快太突然,这样的人突然变得很完美,最后还选择流放自己,这是不可思议的。可见其中寄托了作者自己的理想性格,更或者是为了符合达到作者宣扬时代精神的目的而不得不转变人物性格,显得很唐突很矛盾。(3) 从露易丝这个角色来说,一个16岁的未经世事的女孩,在权威的压迫下,放弃了爱情,伤害了爱他的人,在她眼里,亲情显然比爱情更加的重要。可是为什么在面对宰相的压迫时那么的软弱,面对公爵夫人时却那么的勇敢,甚至出言不讳,这时就不怕连累自己的家人吗?而有的人则认为女人在自己的情敌面前都是要逞强的,但是我觉得作者似乎没有想到这一层面。而露易丝的角色转变的太快了,她一下子就从符合生活的角色转变成作者心里理想的角色。除此之外,露易丝还以大段尖酸刻薄、像外交辞令一样的台词,说得公爵情妇幡然悔悟,离开宫廷,去过平民生活。这场戏虽然突出了市民阶级的道德优越感,但是仔细思考:一个16岁的少女怎能通过一次交锋就使一个外国女人改变人生态度呢?我觉得这是极其缺乏说服力的,多少显得生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