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食品民族志:日常食物实践与社会行为的互动关系.docx
《大运河食品民族志:日常食物实践与社会行为的互动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运河食品民族志:日常食物实践与社会行为的互动关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大运河食品民族志日常食物实践与社会行为的互动关系王京摘要:大运河食品文化是一种民族志。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工程,是中国南北交往、货物流通的重要渠道,其周边沿岸地区的食品因为大运河的诞生而发生了诸多改变。食品文化是一种民族志,刻画了一个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食品是一个特定地区文化的载体,通过食品可以反映一段历史。由民族志这一形式对徐州窑湾大运河食品文化进行研究,可以描摹出当代徐州窑湾大运河地区的特有风貌,更好地保留和传承历史文化,有利于大运河的保护。Key:大运河;饮食文化;民族志;日常食物实践;社会行为:F426. 82文献标志码:A: 1673-291X (2021) 33-006
2、1-03引言大运河开凿于公元前486年,从北往南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和直辖市,是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而且大运河还与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水系相连通,作为中国少数的南北流向的河流,大运河对古代的航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民族志研究的开创者是马凌诺夫斯基,民族志是人类学的专业术语,是一种人类学研究方法。20世纪20年代,马凌诺夫斯基出版了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基于此开创了现代人类学的“科学民族志”。“科学民族志”以系统的田野工作方法和文化全貌观以及功能主义的科学文化理论为突出特征。之后,随着人类社会现代工业的发展,民族志不断面临新的变化。在对过去研究的传承
3、和创新中,民族志研究在不断地前进和发展1L食品民族志,顾名思义,就是把一个地区的食品、饮食文化等记录下来,书写田野调查的成果2。通过对徐州运河沿岸地区的民族志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地区的历史习俗和物产风貌,使我们对徐州运河沿岸地区的社会演变有一个更深的认识。食品文化是一种民族志。从古至今,人类的历史就离不开食品,各个地区的食品风貌在相似中又有着很大的不同,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产生了特定的食品,而独有的食品文化又反过来影响了当地人民的性格。正是在这种相互影响中,食品和人类的牵绊一直延续下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民族志。本文通过对大运河徐州窑湾地区食品民族志进行描写,志在通过徐州窑湾这一运河地区来表现
4、大运河对地区食品文化的影响,以及日常食物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一、徐州窑湾大运河及其食品文化史略大运河徐州段由两个分支共同组成,其中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大运河隶属于京杭大运河的中运河,处在整个京杭大运河的黄金分割点,其北起山东台儿庄,南至江袜淮安,全长186公里。还有一个大运河支流在徐州境内大致呈东西走向,由徐州市区正北方昭阳湖流出,沿着微山湖西岸,流过徐州市区东北部贾汪区,在邳州和上面提到的另一运河分支交汇。京杭大运河的存在使得在徐州新沂境内产生了一个运河名镇,窑湾镇。在漕运兴盛的六百年间,大运河的商业运输繁盛,沿岸兴起了数十座繁华的商业城镇,窑湾地处大运河的黄金分割点,南来北往的商运船只都
5、要在窑湾停靠,因此窑湾成了四面八方货物的集散地,大量的物资汇集在窑湾,又通过大运河运往各地,所以窑湾吸引了各地的商人来此投资。因为窑湾的经济繁荣,同时也催生了饮食服务行业的兴盛,餐馆酒楼遍布。二、徐州窑湾大运河日常食物实践(一)徐州窑湾大运河地区日常食物的历史窑湾最具代表性的日常食物就是绿豆烧酒,窑湾绿豆烧酒在400多年前已经诞生,至于窑湾绿豆烧酒是如何发明的,也具有传奇性。根据史料记载,公元1559年,李时珍在担任宫廷太医院判时,配置了药酒,有着清热解毒、强身健体、滋阴壮阳的功效,因为其颜色微绿,所以把这种酒称为“绿酒”。明末战乱,御医赵学敏逃出京城,同时把这个制酒方法带到了窑湾。至于绿豆烧
6、酒名字的由来,是公元1765年,乾隆皇帝南巡回京,他们一行人来到了一家酒楼,在酒楼的露台上可以直视大运河,乾隆皇帝看到大运河上的货船来来往往,乾隆甚是高兴。乾隆看酒杯中酒的颜色呈现微绿色,便问这是酒还是茶?店家回复说这是窑湾本地的特色“绿酒”,乾隆根据酒的颜色,把这酒命名为绿豆烧酒,后来“窑湾绿豆烧酒”又作为贡酒进入清朝皇宫。窑湾甜油有300多年的历史,甜油也是窑湾大运河地区独具特色的食品。甜油是一种由酱到酱油最后精炼而成的调味品。在很久之前,人们就发现吃剩的食物放久了会发霉,食物加入盐可以保存得更久,太阳光线晾晒也能使食物保存更久,这样就做成了 “酱”。把做好的酱加入盐水,用布袋过滤挤压之后
7、的液体就是“酱油”。上文提到的清朝康熙年间窑湾地区著名的医师赵学敏和宗柏云,与窑湾知名的酱园店店主赵信隆一起将酱油进一步加工制作,发明出了一种新的调味品,即现在的窑湾特产甜油。窑湾的糕点也独具特色,1645年清兵入侵南京城,南明弘光王朝覆灭,御膳房的厨师马洪不愿意为清兵服务,就逃回了老家镇江。不久后清政府下达“剃头令”,汉人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于是马洪和邻居杨大忠等十几人在夜间乘船沿着大运河北上投奔自己的表弟徐青。徐青于是安排马洪在窑湾南大街的正大马家糕点茶食店做糕点师傅。马洪制作的糕点色、味、形都非常出色,广受窑湾百姓好评,于是这些特色糕点就在窑湾一带流传开来。(二)徐州窑湾大运河地区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运河 食品 民族志 日常 食物 实践 社会 行为 互动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