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均数》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平均数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平均数。设计理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应用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简单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发展统计观念。学情及教材分析:学生在之前已经学过简单的统计,本节课是把己学的统计知识和认识平均数结合起来,学会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移多补少(取长补短),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并通过多种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多角度理解和先求和再平分的求平均数一般方法的掌握。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来看,平均数是一个持续的学习内容,今后还要学习稍复杂的平均数以及其他常见的统计量。因此,我觉得这节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更要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本节课是在学习认识简单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最基础的数据整理分析,平均数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打下基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用
3、自己的语言解释其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能计算平均数。过程与方法: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难点:体会平均数的特征,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玩套圈游戏。师:淘气班级的学生进行了一场男生与女生的套圈比赛,老师想请同学们做他们的裁判
4、。师:你们知道做一名合格的裁判有哪些要求呢?老师希望同学们做一个公平、公正的裁判!(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然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探究新知自主构建(一)理解平均数的意义1 .课件出示:套圈数据统计表。男生每人都套了 7个,女生每人都套了 6个。师:同学们,你们能从这两个表中获取哪些信息呢?哪个队获胜了?你的理由是什么?(男生每人套了 7个,女生每人套了 6个)男生的整体水平(平均水平)是7个,女生的整体水平(平均水平)是6个。男生队胜了。(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训练学生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感知平均数的特征一一平均水平。)2 .不同数据,
5、体会移多补少的意义。课件出示:统计图呈现男生队套圈数据:张强6个,李明9个,赵飞7个,陈东6个。统计图呈现女生队套圈数据:张丽10个,陈娟6个,王英4个,杨芬4个。师:请各位小裁判作出判断,到底是男生队胜呢,还是女生队胜?同桌合作学习,用证据说话。交流汇报。学情预设:生L计算的方法。男生队:6+9+7+6=28 (个)女生队:10+4+6+4=24 (个)(先把男生队四人套的总个数求出来,再把女生套的总个数求出来,最后进行比较哪个队多,哪个队就获胜了。板书:先求和)师:在这组数据中,我们不能像以前一样直接看出男生、女生的平均水平,男生的平均水平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女生呢?你们能不能移一移看看男生
6、的平均水平,女生的平均水平。(引出“移多补少”法)3 .不同数据,深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师:同学们,女生队同学不服气,需要再比一场,各位裁判,你们同意吗?请同学们看统计图:统计图呈现男生队套圈数据:张强6个,李明9个,赵飞7个,陈东6个。统计图呈现女生队套圈数据:张丽10个,陈娟6个,王英4个,杨芬4个,张娜6个。现在请各位公正的裁判看看,这次又是哪个队胜了?男生队;6+9+7+6=28 (个)女生队:10+4+6+4+6=30 (个)师:同学们同意这种判断吗?为什么?师:到底怎样才是公平公正呢?(预设)生1:求平均每个人套几个,也就是看他们的整体水平比较公平。生2:可以移多补少生3:还可以平
7、均分。男生队:C6+9+7+6) 4-4 = 7 (个)女生队:(10+4+6+4+6) +5=6 (个)76所以男生队胜了。师:同学们,继续看一看,无论男生队的7个,还是女生队的6个,这个数据7和6到底是什么呢?小结:数据7和6个是平均每人套圈的数量,它代表男生队和女生队套圈的平均水平。我们把像7, 6这样的代表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数字叫做平均数。(板书课题)总结:在数学上,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设计意图:人数不等,哪个队能获胜?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学生明晰:比总数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每队套圈的平均水平(整体水平),所以用平均数作比较更公平。从而加深对平均数作用的理解。)追
8、问中理解平均数的虚拟性。由浅入深,男生队每人套7个,用7代表每人的套圈数量;女生队每人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代表呢?学生体会到:都不合适,如果和男生队一样,每人同样多就好了。通过移多补少或求和平分,用一个虚拟的6来代表。这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慢慢体会平均数良好的代表性。在追问中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虚拟性特征,以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二)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说一说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平均数。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1. 2.四名同学为希望小学的小朋友捐献图书情况如下表。平均每名同学捐多少本图书?3.算一算你们小组同学的平均年龄。四、全课小结 交流收获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平均数说
9、课及反思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很广泛的,例如,跟学生息息相关的一项就是平均分问题。而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许多机会接触到数与计算、统计初步知识、应用问题等较为丰富的数学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分析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与能力。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这节课我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入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结合实际问题(男女生套圈比赛
10、)哪个队会获胜?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在学生的活动讨论中,在认知冲突下,认识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显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教学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二、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学会平均数的算法。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验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
11、。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到这两种方法的本质都是让原来不相同的数变的相同,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三、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所选取的两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如:第一题是对平均分、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这两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学数学,用数学。这节课总体来说,完成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突出,学生的积极性较高。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足,虽然我作了精心的设计,由于我过重关注学习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要、疑惑、困难等。另外,教师的教育机智还远远不够,没有及时捕捉学生的问题,学生很好的回答竟然不理睬,还是按自己的设计往下走,课堂上对于学生肯定的回答或精彩的展示没有及时给予表扬等。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地努力探索,力争让自己的课堂有更多的精彩,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有更多思维碰撞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