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脊膜外隙阻滞操作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硬脊膜外隙阻滞操作常规.docx(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硬脊膜外隙阻滞操作方法1 .穿刺方法:硬脊膜外腔穿刺可分为直人法和侧入法两种。(1)直入法:在所选定的棘突间隙做一皮丘,再做深层次浸润。硬膜外穿刺针针尖呈勺状,较粗钝,穿过皮肤有困难,可先用15G锐针刺破穿刺点皮肤,再将硬膜外穿刺针沿针眼刺入,缓慢进针。针的刺人位置及到达硬膜外腔的位置必须在脊柱的正中矢状线上,在经过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黄韧带后,即到达硬脊膜外腔。穿透黄韧带有阻力骤减感,提示针尖己进入硬膜外腔。判断针尖在硬外腔后,即可通过穿刺针插人硬膜外导管。另外,在穿刺过程中应注意保持针尖斜口与纵行韧带纤维相平行,以免切伤韧带纤维。(2)侧人法:也称旁入法。对直人法穿刺有困难
2、,如胸椎中下段棘突呈叠瓦状、间隙狭窄、老年人棘上韧带钙化等情况可用侧入法。在棘突正中线旁开1 一1.5cm处为穿刺点,局麻后,用15G锐针刺破皮肤并沿针眼刺人硬膜外穿刺针,做法同直入法。应垂直刺人并推进穿刺针直抵惟板,然后退针约1cm,再将针干略调向头侧并指向正中线,沿惟板上缘经棘突间孔突破黄韧带进入硬膜外隙。侧入法所经过层次为皮肤、皮下组织、肌肉、部分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膜外隙,避开了棘上韧带。2 .判断穿刺针进入硬膜外隙的方法:(1)阻力骤减:穿刺针抵达黄韧带时,操作者可感到阻力增大,并有韧性感。此时取下针芯,将装有一定空气量(5ml注射器含有2ml左右空气)的滑润注射器与针蒂衔接,推动注
3、射器芯可有回弹感觉,表明针尖已触及黄韧带。此后,边徐缓迸针边推动注射器芯试探阻力(图1-8-4)。一旦突破黄韧带,即有阻力骤然减弱或消失的落空感,此时注射器内空气即被吸人,再推进注射器芯可毫无阻力,表示针尖已进入硬膜外隙。应注意针尖位于椎旁疏松组织时,阻力也不大,易误认为是在硬膜外隙。鉴别方法:1注入空气时,手感穿刺部位皮下组织肿胀。2置管遇到阻力(2)负压试验:穿刺针触及黄韧带时有坚韧感,拨出穿刺针芯,先用空注射器试探阻力,如阻力很大,在针蒂上悬挂一滴局麻药或生理盐水,继续缓慢迸针。当针尖突破黄韧带而进入硬脊膜外腔时,可见到悬滴液被吸入,此即为悬滴法负压试验。为便于操作,可将盛有液体的玻璃管
4、与针蒂相接,当针尖进入硬膜外隙时,管内液体可被吸入,并可见液柱随呼吸而波动,此谓玻璃管负压测定法。负压现象一般在颈胸段穿刺时比腰段明显。(3)正压气囊试验:针尖抵达黄韧带后,于针蒂处接一个正压小气囊,穿刺针尖进入硬膜外隙时气囊因气体进入硬膜外隙而萎瘪。(4)进一步证实针尖己进入硬膜外隙的方法有:1抽吸试验:接上注射器反复轻轻抽吸,无脑脊液被吸出则证明针尖确已在硬膜外隙。2气泡外溢试验:接上装有2ml生理盐水和3ml空气的注射器,快速注入后取下注射器,见针蒂处有气泡外溢则证实进入硬膜外隙。3置管试验:置入导管顺利,提示针尖确在硬膜外隙。(四)置管方法:皮肤至硬膜外隙的距离二穿刺针全长(成人穿刺针
5、长10cm) -针蒂至皮肤的距离。(2)置管:硬膜外导管进至10cm处(与针蒂外缘相对应的刻度)可稍有阻力,此时导管巴达针尖斜面,继续徐徐插入35cm, 一般至导管15cm刻度为止,不宜置管过深。(3)拔针、调整导管深度、固定导管:应一手拔针,一手固定导管,以防拔针时将导管带出。拔针时切不可随意改变针尖斜面的方向,以免斜口切割导管。拔针后,根据刻度及所测得的距离,适宜退出导管,调整导管在硬膜外隙的长度,一般以34cm为宜。置管后,将导管尾端与注射器相接,抽吸无回血或脑脊液,注入少许空气或生理盐水无阻力则表明导管通畅,位置正确,即可固定导管。(4)注意事项:置管遇到阻力需重新置管时,必须将导管连同穿刺针一并拨出,否则有导管被斜口割断的危险。不提倡以导管芯作为引导,导管太软时应更换导管,以防导管在硬膜外隙卷曲盘绕或穿破硬膜外隙进入蛛网膜下隙。置管过程中病人有肢体异感甚或弹跳,提示导管已偏于一侧椎间孔刺激脊神经根,应重新穿刺置管。导管内有血流出说明导管进入静脉丛,少量生血可用生理盐水冲洗,仍无效时应另换间隙重新穿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