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教学设计的操作思路——以《秋声赋》为例.docx
《探究性教学设计的操作思路——以《秋声赋》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究性教学设计的操作思路——以《秋声赋》为例.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课过程中查阅教参或者网络资源后删选出一些与文本更有关联的材料,课前印发,或者利用ppt在课堂呈现。这样的方式,学生往往只是粗略地看一眼,很难有更多的收获。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总要找寻各种材料来引入教学。这个深入探究的宝贵过程,为什么不交一些给学生呢?过程的再现将比单纯的呈现更有理由把文本往深广处拓展。比如在秋声赋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在阅读了各种背景资料后,整理出一些能够说明主题的材料。写成教案,只留下了几句板书:悲秋感怀(的原因)宦海沉浮世事忧劳人生迟暮这样的归纳简洁精辟,呈现效果相当完美。但学生缺少了作为主体的探究过程,结果就很乏味。于是笔者尝试把教师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来重演。课前下发教师阅读
2、过的原始材料,把发现和整理的工作交给学生,设计出探究活动,促使学生从广泛的背景阅读中去整理出“悲秋的”现实成因。学生读到了欧阳修写这篇文章时已经五十三岁了,读到欧阳修早衰的慨叹,读到对政治改革的无奈,时局的失望等等,学到的就不仅仅是几句概括。这种实际上的全方位阅读,能很好地体悟到文章真正要传达的悲秋的精神气质。大作家的生平,名著名篇的相关文学常识等资料的搜集整理过程就是带着思考的精读过程。老师的备课和阅读再现给学生,学生的收获可能远不止一篇课文,一段简介,可以超越课本的限制,获得最大的收益。2, 教学过程中的引用材料教学设计中,经常要引用一些材料用于情境创设、比对说明、阅读拓展等。比如在秋声赋
3、的教学设计中,考虑到文赋重抒情,而秋作为意象,悲秋作为母题,在中国文化中无比深厚。要带领学生去理解秋背后的意味,靠记背很难达成目标。设计时就要突出导入时的情境创设,用强烈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而诗词是教学设计中经常用作课堂铺垫、情感渲染的材料。诗词鉴赏有普及较广的工具书,如上海辞书出版社编辑的唐诗鉴赏辞典等。另外有专门的诗词搜索软件,功能强大。可以按照不同的要求进行检索。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为了找到可用于实际教学的素材,经常会利用这些工具。如果把这个过程迁移到学生的探究中去,收益也会更多。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将本属于教师的探究过程一一而不是结果,设计让学生重演,让学生自己去从一批诗歌中删选出合
4、适的,并翻译朗诵。这个过程中,学生翻阅了更多的资料,整个过程都在努力思考、对中国古典文学中悲秋这一母题的体会更深了。通过诗词检索软件检索“秋声” 一词,然后让学生删选出最能体现悲秋主题并概括这种文化源流,最能贴近文本并直接切入的相关诗词,再进行翻译,朗诵。在同学的争论中,选定这一首作为情境创设材料:齐安郡中偶题其二杜牧秋声无不搅离心,梦泽兼葭楚雨深。自滴阶前大梧叶,干君何事动哀吟?然后通过师生协作翻译并朗诵,这样就很好地实现了教师的设计意图一一让同学在欣赏诗词和朗读中感受古典文化中浓重的悲秋情结,也为展开课文的学习制造出情感氛围。其余类似资料,都可以把搜集、对比、选择的过程有选择地交给学生。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秋声赋 探究性 教学 设计 操作 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