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绒毛膜羊膜炎亚临床感染与临床结局.docx
《2024绒毛膜羊膜炎亚临床感染与临床结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绒毛膜羊膜炎亚临床感染与临床结局.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2024绒毛膜羊膜炎亚临床感染与临床结局摘要及关键词摘要:亚临床绒毛膜羊膜炎是指仅绒毛膜和(或)羊膜病理出现炎性改变, 但无临床症状。亚临床绒毛膜羊膜炎更易进展为临床绒毛膜羊膜炎,即宫 内感染。下生殖道逆行感染是其最主要的感染途径,最常见的病原菌是支 原体。多个研究发现,亚临床绒毛膜羊膜炎增加了母儿不良结局(如:小 于34孕周的早产、早产胎膜早破、无症状短子宫颈、新生儿脓毒血症、 慢性肺病和脑瘫)的发生风险。早期识别和快速诊断亚临床绒毛膜羊膜炎, 精准指导母儿早期感染的监测和抗生素的使用,将有助于降低母儿并发症 的发生率。关键词:亚临床绒毛膜羊膜炎;早产;早产胎膜早破;新生儿脓毒血症; 脑瘫绒
2、毛膜羊膜炎(Chorioamnionitis , CAM )是以胎盘绒毛膜、羊膜炎性改 变和(或)感染为特征的病变,大部分病例的发生与病原微生物的入侵有 关,严重者可导致宫内感染,危及母儿生命1 o该病可发生在产前、产 时或者产后。根据CAM发病的演变过程分为:(1 )亚临床CAM :仅表 现为绒毛膜和(或)羊膜等病理学上的炎性改变,而无临床症状。(2)临 床CAM:理论上是指不仅绒毛膜和(或)羊膜出现炎性改变,而且临床 出现明显的感染征象。但由于胎盘的病理检查结果很滞后,所以临床CAM 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诊断,母体发热(体温 37.8。C)伴以下2项或2项以 上表现即可诊断母体心率决100次m
3、in 1胎儿心率快(160次min 子宫压痛、羊水异味、外周静脉血白细胞(WBC )计数增多(15x109/ L或核左移由于临床CAM的临床表现特异性低,所以排除导致发热的 其他诱因如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等因素是非常必要的。在排除其他 发热原因后依据上述的3个临床表现诊断临床CAM的准确率较高2 0 但如果CAM临床表现很典型,考虑到胎盘取材可能出现假阴性的病理结 果,所以即使胎盘病理阴性也不能排除感染,也没必要更改临床CAM的 诊断。值得注意的是:亚临床CAM临床表现十分隐匿,诊断主要依靠胎 盘病理学检查,容易漏诊3 ,但亚临床CAM更易发生临床CAM ,如 诊治不及时,则可能导致晚期流
4、产、早产、新生儿感染、新生儿脑瘫等严 重并发症。01、CAM的分期和分级CAM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类。急性CAM是指母体中性粒细胞出 现在羊膜、绒毛膜或绒毛膜板下,胎儿对感染的反应表现在中性粒细胞进 入绒毛膜板血管和脐血管壁,母体与胎儿反应常共同存在。亚急性CAM 指退变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混合浸润,尤其在羊膜下明显。慢性CAM 是指淋巴细胞在绒毛膜与蜕膜交界处浸润,常呈斑片状,很少累及绒毛膜 板4 o CAM的分期和分级国际上最常采用的是阿姆斯特丹共识中提出 的标准,并根据胎儿与母体炎症反应分别分为3期2级,如表1所示5 0 分期是指解剖学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区域,反映的是炎性改变持续的时
5、间; 分级是指某一特定区域中性粒细胞浸润的程度,反映的是炎性改变的严重 程度。英国Hockney等6 研究表明,胎膜细菌载量与炎性病变分期和 炎性标志物呈正相关。表1上行性宫内感染母体和胎儿炎症反应分期和分级炎症反应分期分级母体炎症反应1期:急性绒毛膜板下炎或绒毛膜炎2期:急性CAM3期:坏死性CAM1级:轻中度中性粒细胞浸润2级:重度中性粒细胞浸润或绒毛膜板下微脓肿胎儿炎症反应】期:绒毛膜板血管炎或脐部脉炎2期:脐静脉炎以及1或2条脐动脉炎3期:坏死性脐带炎1级:轻中度中性粒细胞血管壁间浸润2级:重度中性粒细胞血管壁间浸润合并平滑肌坏死02、高危人群及常见细菌微生物亚临床CAM在下述人群中更
6、常见:胎膜完整的早产、早产胎膜早破、子 宫颈机能不全、无症状短子宫颈、孕期反复阴道流血、产程延长、羊水粪 染。事实上,细菌进入羊膜腔并不一定需要胎膜破裂,临床证据显示细菌 可以穿过完整的羊膜导致宫内感染,而且这些感染大多数是亚临床感染, 除非进行羊水检查,否则这些感染基本难以发现。最近研究还发现有趣的 现象,尽管病原微生物侵袭是宫内感染的主要原因,但非微生物因素亦能 刺激羊膜组织细胞,使羊膜细胞在应激条件下或细胞死亡释放的危险信号 后诱发羊膜内炎症,也称无菌性炎症7-9 o羊膜腔感染大多数是从下生殖道逆行感染,通常是来自阴道或肠道的多种 细菌微生物混合感染10-11 , 2/3的羊膜腔感染患者
7、可以从羊水中分离 出2种菌株。亚临床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是毒力相对低下的支原体(包括 解服服原体属和支原体属),其他常见的病原体包括厌氧菌(阴道加德菌 杆菌属、类杆菌属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和B族溶血性链球菌12 O相比 之下,来自母体循环经胎盘感染的微生物更可能是单一病原体引起,如李 斯特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03、发病机制CAM的发病机制主要是感染微生物迁移至绒毛膜羊膜和(或)胎盘脐带。正常情况下,羊膜腔是无菌环境。微生物进入羊膜腔通过4条途径:(1 ) 微生物从下生殖道(子宫颈/阴道)逆行或上行感染是最常见的途径。尽管 所有的孕妇下生殖道都有微生物,但大多并不导致羊膜腔感染,孕期子宫 颈黏液栓是抵
8、御上行感染的解剖和功能屏障;当孕妇抵抗力下降时,阴道 细菌容易上行感染。(2 )母体感染时会导致血行感染,如:李斯特菌、梅 毒螺旋体、巨细胞病毒等,血源性感染比较少见130(3)医源性感染: 如:羊水穿刺、绒毛活检、脐血穿刺、胎儿镜检查等侵入性操作导致的感 染则更罕见。(4 )腹腔病原微生物经输卵管逆行进入宫腔是假定的学说, 目前证据不足。绒毛膜羊膜感染微生物的存在激活了母体和胎儿的炎症反应,表现为促炎 和抑制性细胞因子以及趋化因子的释放。这一炎症反应可能导致亚临床 CAM或临床CAM ,引起前列腺素释放、子宫颈成熟、胎膜破裂、早产或 足月分娩发动。除了直接胎儿感染和败血症的风险之外,胎儿炎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 绒毛 羊膜 临床 感染 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