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资料:18个文言虚词经典用法解析清单.docx
《高中语文资料:18个文言虚词经典用法解析清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资料:18个文言虚词经典用法解析清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而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过秦论)(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3
2、、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以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逍遥游)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如:罚所及,则无以怒而滥刑。(谏太宗十思疏)(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
3、“于”,可译为“在”“从”。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如: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如:引壶觞以自酌。(归去来兮辞)(三)表示目
4、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如: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来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于“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
5、“在”“在方面”“在中”“向”“到”“从”“自”“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如: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良曰:“长于臣。”(鸿门宴)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师说)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勾
6、践灭吴)(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例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为“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公为我献之。(鸿门宴)(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7、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为着”。如: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如今人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其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资料 18 文言 虚词 经典 用法 解析 清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