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上《我与地坛》 教学设计.docx
《统编版必修上《我与地坛》 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必修上《我与地坛》 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母爱的深沉和伟大和孩子的痛悔。2、培养学生联系自己,获得启示,阐发感受。3、通过品味本文几处景物描写理解作者对生死的感悟。4、通过学习,培养正确的生死观及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体味生命的崇高和庄严美。教学重点1、理解母爱的深沉和伟大和孩子的痛悔。2、培养学生联系自己,获得启示,阐发感受教学难点理解、体悟作者铁生对生死的感悟。教学准备请同学们带上自己母亲年轻时的照片和现在的照片学生活动设计1、小组讨论研究课文。2、发表感言。3、共唱烛光里的妈妈学法指导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情景法等相结合。教学过程、欣赏影音,创设情境导入(课堂上播放影音文件满文军的歌曲懂你,以创设
2、学习课文的情境。这首歌,唱出了对母亲的深沉的爱,其内容和感情基调十分契合史铁生的这篇文章。)(欣赏之后,导入)母爱,是天地间一种至真至纯至深至厚的感情。古今中外抒写母爱、赞颂母爱的作家不胜枚举,作品也层出不穷。(多媒体显示)歌颂母爱的名人名言。导入新课人的生命异常脆弱,当病痛、残疾猝不及防地降临和不公平命运残酷地捉弄时,人的身体、心理、精神都陷入无尽的痛苦、无奈与无助之中。不过,也有些人仍旧能够战胜困难,向不公平命运抗争,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张海迪、海伦凯勒、贝多芬等等。今天我们来看看另一个向命运抗争的人物:史铁生。那么,史铁生到底经历了怎样的灾难?他怎么面对这个灾难的?他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了怎样
3、的思考和启示?二、作者介绍史铁生:史铁生,男,1951年生于北京。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即他21岁时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医疗。1974年到北京北新桥地区街道工厂工作。病后致力于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1年病情加重,遂回家养病。1983年加入中国作协。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获得了很大影响。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
4、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摩,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从史铁生的经历来看,面对残疾,他也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的活了下来,并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他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在国外出版。从残疾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散文我与地坛,理解他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的感悟。三、诵读课文,整体把握(这部分文字篇幅比较长,抒写也是别具一格的,读起来要求能够把感情充分显露出来。朗读文章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但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因为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才
5、能了理解史铁生在文章中流露的思想感情。)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朗诵完成(配乐沉思曲)四、精致品读,揣摩细节,体悟母爱1、请大家找出并轻读母亲的心理活动。(检查预习)2、为什么作者要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提示:她理解儿子,知道在这种时候应该让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里反而不好;她也知道有些事理儿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不想惊扰儿子。但是出于一个母亲对孩子本能的、刻骨铭心的爱,她又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她几乎是整日整夜处在痛苦、惊恐当中。只要儿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当儿子回家后,她想问儿子内心的想法到底怎样,有什么打算,却又害怕增加儿子的压力而终于不敢问。同时,她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与地坛 统编版必修上我与地坛 教学设计 统编 必修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