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语文考点:《论语》六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升本语文考点:《论语》六则.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原文】论语六则【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
2、路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
3、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季氏【注释】狎(xi):轻慢亡:同“无”。圃():菜地,引申为种菜。襁():背婴孩的背篓。谄(chn):巴结、奉承。颛臾(zhun y),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社稷(j):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为国家的象征。相(xing):搀扶盲人走路的人(辅助者)。兕(s):独角犀牛。柙(xi):关猛兽的笼子
4、。椟(d):匣子。费(b):季氏的私邑,及今山东费县。【翻译】(一)孔子说:“君子应该有三点敬畏:敬畏上天的意志(自然规律),敬畏德行高尚的人,敬畏圣人的言论。小人不知道上天的意志,因而他不惧畏。他轻慢德高的人,蔑视圣人的言论。”(二)季路问服侍鬼神的方法。孔子说:“人还不能服侍,怎么能去服侍鬼神呢?”季路又说:“敢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对生都知道得不清楚,哪里能知道死呢?”(三)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四)樊迟向
5、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退出以后,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五)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是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贵却谦虚好礼。”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骨、角、象牙、玉石等的加工一样,先开料,再粗锉,细刻,然宕磨光后那就是这样的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
6、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以往的事,你能因此而知道未来的事。”(六)季氏准备攻打颛臾。冉有、子路去拜见孔子,说:“季氏准备对颛臾用兵了。”孔子说:“冉求!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以前先王让它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冉有说:“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人都不同意。”孔子说:“冉求!周任说过:根据自己的才力去担任职务,不能胜任的就辞职不干。盲人遇到了危险不去扶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的话说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和美玉在匣子里被毁坏了,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氏的采邑费地很近。
7、现在不攻占它,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祸患。”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些不说自己想那样做却一定要另找借口的人。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因为财富均衡就没有贫穷,和睦团结就不觉得人口少,境内安定就不会有倾覆的危险。像这样做,远方的人还不归服,那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致他们。他们来归服了,就让他们安心生活。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又不能招致他们;国家分崩离析却不能保全守住;反而谋划在国内动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他自己的宫墙之内呢。”【诗文主旨】(一)君子有三畏中,孔子讲的是一个人要有敬畏之心才能成为言行高尚的君子,这也
8、是最好的立身处世之道。畏天命,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因为顺之则吉,逆之则凶。畏大人,是对有德有位者的敬畏,因为他们负责治理国家,位高权重,维护着社会的秩序,稍有差错,便会祸及百姓。畏圣人,是因为圣人的话具有万古不易的道理,指出了人生应该遵循之道,违背了就会有灾祸,足以使人敬畏。(二)季路问事鬼神主要表达的是孔子对现实、理性和实用的重视。子路问鬼神生死之事,孔子的回答则举重若轻,巧妙地将鬼神与生死等空而大,以及玄远幽冥的问题转移到了人生人世上。孔子的这个态度,使儒家学说最终形成了实用理性的特色,对中国古代哲学和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而中国文化则把目光盯在现实人生上,着力追求社会安定,强调
9、人生幸福。(三)关于如何获得大家的拥护,赢得追随者,子夏给出了两点建议,一是“敬而无失”,二是,“恭而有礼”。敬,是指一种内心端庄的姿态,是正直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态度,秉持这种态度做事情,就可以减少失误,这样大家都会尊重你。另外一点就是对待他人要谦恭有礼,内心保持着一种恭敬的态度,举止彬彬有礼,让对方感觉到你对他的尊重。如果你能做到这些,普天下的人就会对你如同兄弟手足一般,到那时,你还愁没有朋友吗?(四)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孔子把克己复礼当成毕生事业。在孔子看来,如果为政者把精力放在生活的具体事务上,就是舍本逐末了。儒家认为社会有分工,种庄稼蔬菜等耕作之事是小老百姓的分内之事,而居官为政者则需要
10、学习如何修身立德,重视礼、义、信。只要做好这些,百姓就会主动来归附。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于培养为政的人才,因此以“文、行、忠、信”四科为教育内容,而种田种菜等劳动生产之事不在其教育之中。(五)贫而无谄一章记载了子贡和孔子讨论如何对待穷和富的问题。在历史上的很长时间里面都会有贫富差距的问题,而且这不是个人能够解决的问题。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人,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的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个人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社会上无论贫或富也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还赞扬了子贡“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六
11、)季氏将伐颛臾反映出孔子的反战思想。他不主张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国际、国内的问题,而希望采用礼、义、仁、乐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此外,这一章里孔子还提出了“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朱熹对此句的解释是:“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这种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很大,甚至成为人们的社会心理。【默写练习】1. 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引用周任的话“_,_”,阐述了与“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同样的道理。2. 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是因为颛臾“_,_,_”,不能伐,也没必要伐。3. 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举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石在盒子里毁坏了作例子并用反问的语气批评弟子冉有和季路既失职又推卸责任的句子是:_,_,_?4. 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的句子是:_,_, _?5. 在季氏将伐颛臾中,体现了孔子治国理念的句子是:_,_。其中,“来”体现了对外政策;“安”体现了对内措施。6. 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关于拥有封地的诸侯和士大夫所担心的问题的阐述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指导意义,这两句话是:_,_。7. 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认为“均”和“安”才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大与否的重要指标,这是因为:_,_,_。8. 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季氏之忧的句子是“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