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诗法的解诗策略举隅--读懂古诗的有效路径.docx
《基于诗法的解诗策略举隅--读懂古诗的有效路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诗法的解诗策略举隅--读懂古诗的有效路径.docx(1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基于诗法的解诗策略举隅-读懂古诗的有效路径一、中国古诗“程式化”特点下隐藏的解诗路径从四套全国卷来看,2023年高考语文古诗阅读鉴赏题的命制与前两年相比并没有明显变化:从考查形式来看,依然是一道客观题加一道简答题;从考查内容来看,仍着重考查“内容情感”(写了什么)与“表达技巧”(怎么写的);从所选文本来看,依然偏向格律作品(近体诗与词);从命题导向来看,主要还是考查学生的解诗能力。高考命题多年呈现的“稳定性”,说明“三新”背景下对学生阅读古诗所需关键能力的要求是不变的。这种能力,通俗地说就是能读懂古诗,会解诗。很早以来,我们教师就充分认识到高考古诗阅读鉴赏,“读懂”是关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
2、们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究,总结了很多读诗、解诗的方法,比如读诗题、读诗人、读注释、抓意象、明意境等不一而足。这些方法的提炼,让我们的教学有了一定的抓手,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复习的效益。然而在现今命题形势下,这些方法却又总显得那样无力,并不能很好地破解命题“痛点”。这是什么原因呢?如果我们细致地梳理这些方法,会发现这些做法要么试图从外围解决问题(如读诗题、读诗人、读注释等),要么将文本作模糊处理(如抓意象、明意境等);而高考命题往往站在细处,通往理解的深处,那么这些看似有板有眼的方法总结与命题要求就凿衲难合了。如何才能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路径?我们不妨回到中国古诗的特质上来。诗歌本有诗歌的特质,而中国
3、古诗(尤其近体诗)又更具独特性,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较为“程式化”。以近体诗为例,要求讲究格律、声韵,规定了相应作品的句数以及每句的字数,诸多外在形式的规定与约束有如“镣铐”,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舞者”(诗人)的自由,由此不可避免地出现创作“程式化”的问题。当然,这种“程式化”并不是缺少生气的表现,它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意义,就如国粹京剧的“程式化”。透过现象看本质,每一种“程式化”表现的背后,实则都是强烈的法度意识、边界意识。中国古诗(尤其近体诗)亦是如此,很多解诗的密码就秘而不宣地隐藏在这种富含法度的“程式化”中,如果我们不能拥有那把秘钥,很多解诗工作恐怕只能隔靴搔痒,甚至走向谬误。对于
4、文本解读,孙绍振教授曾有一个重要的理论总结一一从创作论角度解读文本,赖瑞云教授称之为“解写”。这个理论总结尤其适用于中国古诗。长久以来,中学语文界对于中国古诗的解读多是“读者心理”视域下的,“作者心理”视域下的解读基本限于孟子所倡导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至于从创作论角度解读古诗的做法更是严重缺席。其实,自古就有“诗向会人吟”的说法(出自增广贤文),这说明要真正读懂古诗,读者须得是“会人”。何谓“会人”?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懂创作心理的人,也就是能解“写”的人。而古诗的“写”又主要表现在它的“程式化”特点上,藏在它的创作法度(“诗法”)Bo二、以“诗法”,解“诗义”中国古诗的创作法度是一个庞
5、大的体系,从炼字到炼句、谋篇、用韵,无一不蕴藏法度。笔者认为,对于中学生来说,有三个方面的基本“诗法”之于解诗意义重大,分别为句法、章法、写法,下面将逐一展开阐述。1句法一一解诗语真义诗句是中国古诗表达完整语意的基本单位,因其语言组织大不同于正常话语,而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了很多障碍。其实,这种不同于寻常话语的语言组织与表达,正是历代诗人长期探索诗句表达技法的经验累积与审美沉淀,是中国古诗“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从语法角度来看,中国古诗诗句可以不必是一个语法句,它可以是两个甚至三个语法句的合并表达,还可以不成语法句。例如“东边日出西边雨”“半江瑟瑟半江红”“主人下马客在船”这些诗句都是两个
6、语法句的合并表达(如“东边日出”一个语法句,“西边雨”一个语法句),通俗地讲,就是一句诗里说了两句话的意思。至于杜甫的“对食暂餐还不能”(早秋苦热堆案相仍)、韩愈的“欲去未到先思回”(李花赠张十一署)则又是三个语法句的合并表达了,可谓一句三意。孙绍振教授称此为“诗句大于语句”。这种句法处理大大增加了诗句的的信息量,提升了诗歌语言的稠度。而像“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样的诗句就不是语法句,因为整个诗句并没有谓语动词,只有诗人精心裁剪过的几个名词而已。这种句法处理因摆脱了谓词的动作性限制,大大拓宽了诗句的想象空间,但在“还原”成话语的时候则需要我们添加必
7、要的语法成分,甚至引进相关典故,否则很难明白其中含义。如“桃李春风一杯酒”这“一杯酒”如果不知道是从王维著名的“劝君更尽一杯酒中来,那么对整句诗的解读就会失准。而当表达成一个语法句时,因受限于字数,又常常会有诸多的省略现象。如崔护题都城南庄中“桃花依旧笑春风”一句,“春风”看似“笑”的宾语,但如果我们这样理解的话,整个诗句就费解了。其实,这个句子在“春风”前省略了介词“于”,“还原”成话语是“桃花依旧于春风中笑”,“笑”是“盛开”的意思。再如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中“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遥看”后省略了表状态的“有”字,“近”字后又省略了表动作的“看”字,这些需要我们充分结合上下文
8、予以补充完善。另一方面,从诗性角度来看,中国古诗诗句为追求语言“陌生化”,会对语句作颠倒、重建处理。南宋诗论家魏庆之所著的诗人玉屑中记载了一则王安石改诗的故事一一王安石将诗人王仲的一句“日斜奏罢长杨赋”改为“日斜奏赋长杨罢”,并说:“诗家语,如此乃健。”在这里,王安石并没有改换原诗任何一个字,只是将“罢”“赋”二字的语序进行了调整,就达到了“健”的效果。为什么会这样?王安石并没有作解释,但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王安石所谓“健”的语言(诗家语)其实就是“陌生化”的语言。这种语言的颠倒与重建,本是为诗歌语言“去油”的一种手段,而对于中国古诗而言,有时更不得不颠倒语序以适应平仄格律与句式节奏,于是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策略 读懂 古诗 有效 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