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非遗校本化”“1+3”模式研究——以“民间剪纸”为例 论文.docx
《乡村学校“非遗校本化”“1+3”模式研究——以“民间剪纸”为例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学校“非遗校本化”“1+3”模式研究——以“民间剪纸”为例 论文.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乡村学校“非遗校本化” “1+3”模式研究以民间剪纸为例摘要:剪纸,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其产生和流传与我国广大劳 动人民的传统节日风俗有着十分密切关系,其创作题材、创作思路及创作内容无不 紧密联系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对现实生活的赞美与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本文以乡 村学校为基地,以非遗校本化研究为主要内容,围绕一个主题三个阶段,即 1+3 开发模式探讨在乡村学校中如何实现非遗校本化研修。旨在在乡村学校美育课程中 利用非遗文化资源,不断的融入学生生活元素与地方文化元素,让剪纸教学内容更 加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寻求民间剪纸文化与校园文化、地方文化的深度融合。促 进乡村美育的发展,有效提高乡
2、村学生美术基本素养、树立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 信。关键词:非遗校本化, 1+3模式,民间剪纸,深度融合引言:随着国家三级课程的发展与影响,关于非遗校本化的研究与实践在我国 各地区学校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让我国诸多优秀的非遗文化在学校课程中发光发 热,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笔者通过多地区非遗校本化研修模式结合本人多年在乡 村学校开展剪纸课程的实践经验,总结出非遗校本化 1+3研修模式。一、“非遗校本化 1+3模式基本论述Lg+3模式基本结构所谓 1+3模式,其中 1指的是一个主题;3指的是非遗课程校本化的三个阶段,即传承、融合与弘扬。2. 1+3模式的基本论述1+3模式中 1指的是一个明确的非遗校
3、本化的主题,包括研修方向和目标。 3指的是非遗校本化的三个阶段。即传承、融合与弘扬,三者之间有着明确的呈递 关系。传承指非遗资源、非遗文化、非遗技艺、内容、形式等基础内容,它是整个模 式的基础,也是非遗传承的基础。在非遗校本化研修的实践经验中,告诉我们若是 单纯的将非遗技艺、文化平行迁移到学校教学之中是很难取得成功的,会在多方面 表现与现代学校教学格格不入的一面,很难到达学校开发课程的需求。就如同当地 非遗文化的发展形式一样,它必须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融入时代发展之中,才能 有足够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所以,在学生掌握了通过一定的基础技能学习之后,课 程的开发方向就需要向学生的生活经验的融合上发展
4、了。故,非遗校本化研修的第二阶段就是以融合为关键词展开了。这里的融合指的 是多方面的,因人而异,因学校而异,因地方文化而异。要实现非遗与学校校本课 程的深度融合,其本质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寻求与 学生兴趣、需求相匹配的要素进行有机融合,其次再转向校园文化的融入上发展, 最后向地方的、区域的文化融入发展,形成地方文化特色的课程。1+3模式中,最后一个阶段是弘扬,在结构图中解释为课程与时代背景的结 合。实际上,在整个校本化模式中,创新贯彻着整个模式,这一点,在融合阶段表 现的尤为明显。而到了第三阶段之中的弘扬,实则是将非遗技艺与现代生活、时代 背景的有机的融合,是一种更为
5、广泛的、更有深度的融合形式。它最终体现在学生 获取非遗技艺之后对于技艺与个人情感融合的再创造,也是学生运用非遗技艺对校 园文化、社会文化等形式的再创造,或者说是学生能够结合非遗课程的学习能够表 达个人的创意实践,从而构建非遗文化与时代背景的再生成,最终实现运用非遗技 艺与时代精神的深度融合,达到更有深度的教育目的与意义。二、非遗校本化”1+3模式的实例一一民间剪纸1 .民间剪纸校本化 1+3模式主题的确立剪纸文化在我们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民间剪纸的技艺与样式 也是多种多样的。笔者所在的地区并没有具有特色及一定影响力的民间剪纸。为此,民间剪纸校本化的研修之中以弘扬和传承民间剪纸文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乡村学校“非遗校本化”“1+3”模式研究以“民间剪纸”为例 论文 乡村 学校 校本 模式 研究 民间 剪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