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讲伤寒论全版.docx
《胡希恕讲伤寒论全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胡希恕讲伤寒论全版.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虽已发其汗,但病并未因先汗出而彻除,因又传里而转属阳 明病。又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者,为太阳伤寒已内传 少阳的柴胡证,而反汗出戢戢然者,是又转属阳明病了。按: 阳明病,有从太阳病直接传里而发者,亦有太阳病传入少 阳,再从少阳传里而发者。第204条:”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伤 寒呕多,则柴胡汤证还未罢,虽已传里,而有阳明证亦不可 以承气汤以攻里。第205条:“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 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心下硬满,即指心下痞硬言,为 胃气极虚之候,治宜人参的配剂。故阳明病,若心下硬满者, 则不可攻之,若误攻之,致利遂不止而死;幸而利止者,还 可救治使愈。第210条:
2、“夫实则谓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 直视,谓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是说,病气实则谓 语,精气夺则郑声。郑声即重语不休之谓。精气竭于上则直 视,谓语而又直视,已届病实正虚之恶候,若再见喘满或下 利者,则已呈虚脱败象,故主死。第211条:“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谓语脉短 者死;脉自和者不死”,是说,发汗已多,若更发汗亡其阳, 则胃中燥必谓语。脉短为津液虚竭之候,病实正虚,故主死; 脉不短而自和者,则正气未衰,故不至于死。按:热实于里 的阳明病,最易耗伤津液,也最怕津液虚竭。以上两条,皆 是说明因此所致的邪实正虚的死证。第218条:“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 反发其汗,
3、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谓语。” 脉沉主里,脉沉而喘满,当为里热壅逆所致,医者竞误为表 不解的麻黄汤证,而反发其汗,因使律液大量外越,以至大 便为难,表因汗出而虚,里因燥结间实,久则病毒上犯头脑, 因必致谓语。基于上述,则所谓阳明病,即热结于里的阳性证。若热 结成实,则即有胃家实的腹证反映,若热而不实则只可见之 于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外证。此病常由太阳证或 少阳证转属而来,然亦有自发者。里热最耗津液,热实津竭 则死。故阳明病最忌发汗。宜下不下亦可致邪实正虚的险恶 证侯。以上只是有关阳明病的概要说明,具体证治详见白虎 汤证、承气汤证等方证。(2)里阴证类:伤寒论第273条:“太
4、阴之为病,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 结硬。”是说胃虚饮聚,故腹满而吐,食不下,胃中不但有 寒饮,而且不能收持之,故自利益甚。寒气下趋少腹则腹自 痛,寒气不下行则痛自止。太阴病宜温不宜下,若不慎而误 下之,必使胃益虚而饮益聚,甚则恶化出现胸下结硬。这里 提出太阴病的概括特征,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确断为太阴 病,依治太阴病的方法治之便不会错。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 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是说凡病自下利而不渴者,均属太 阴病的下利证。其所以不渴者,即因其胃中有寒饮的关系, 治以宜服四逆汤这一类的温中逐寒剂。总之,阳明和太阴,病位都是在里,为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胡希恕讲 伤寒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