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动脉末端动脉瘤.docx
《基底动脉末端动脉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底动脉末端动脉瘤.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基底动脉末端动脉瘤颅内动脉瘤生长和破裂的风险因素:位于颅底深在位置、血 管末端、40岁、女性、家族史、结缔组织疾病、吸烟、高血压 和酗酒等。后循环动脉瘤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10%18%,其中 50%65%位于血管分叉处。基底动脉分叉胚胎学起源复杂,血管和血流动力学变异多样, 是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形成和破裂的重要原因。神经血管系统从 胚胎开始,经过血管生成过程,在中胚层血管母细胞遗传信号的 驱动下逐渐分化形成。一旦血液流动形成,会选择经某些血管流 动,无血液流通的血管细胞会发生凋亡进而迅速退化。血管融合 是血管生成的必要过程,结局是成对的腹侧纵向神经动脉消失, 形成脊髓腹侧动脉、基底动脉和奇动脉。
2、正常情况下,融合主要 发生在血管腔汇合处。腹侧纵向动脉在中线融合可能导致基底动 脉顶部形态异常或者动脉瘤形成。血管形成会伴随生成的过程, 包括萌芽、分裂和重塑等,而剪切力可激活血管重塑的遗传程序。从胚胎学看,基底动脉分叉由颈内动脉尾侧分支融合到一对 神经纵向动脉形成,而三叉动脉退变的时机将影响该融合过程, 晚期退化有利于形成颈内动脉循环主导的大脑后动脉血流,并形 成胚胎型后交通动脉。实际上,后交通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的PI段 来自颈内动脉系统尾端,而大脑后动脉P2、P3和P4段则代表真 正的大脑后动脉系统。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Pl段和基底动脉 远端系统在发育过程中相互连接,所发出穿支整体处于平衡
3、状态。 基底动脉分叉部融合与动脉瘤的形成密切相关,而胚胎型大脑后 动脉与基底动脉分叉动脉瘤形成的相关性较低。解制学研究表明,动脉瘤的高发病率与后交通动脉发育不良 (血管直径小于1mm)有关。不同患者的动脉融合节段、动脉分 叉高度与后床突结构等可能存在较大差异,需要采用不同手术入 路,详见后续章节。在侧位或矢状位影像上,70%患者的基底动脉 分叉平齐或高于床突平行线。动脉分叉的左/右不对称与血流动力 学改变和动脉瘤的形成相关。脑干和间脑穿支动脉虽小,但为重 要结构供血,且往往是末端动脉。在基底动脉顶端水平有3组穿 支动脉:短脚动脉、间脑动脉和中脑动脉。后两者可能起源于大 脑后动脉的Pl段,约60
4、%80%的穿支动脉在脚间窝吻合。基底 动脉为对称融合时,穿通动脉向两侧供血;非对称融合时,大脑 后动脉Pl段腹侧发出穿支供应乳头体和丘脑,而另一段Pl可能 发出穿支供应同侧乳头体、第III对颅神经和大脑脚分支。78%的尸体解剖标本中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Pl段穿支动脉 为同侧分布,22%为双侧或对侧供血。该区域穿支动脉供血结构: 下丘脑、内囊后肢、丘脑、大脑脚、丘脑底核、视神经束和内侧 膝状体。与前循环动脉痹相比,手术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时, 由于穿支血管向间脑和脑干供血,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均较高。显微外科治疗基底动脉分叉左右不对称时,动脉瘤可能偏向一侧,需选择 手术入路侧别。虽然首选非优势
5、半球侧设计手术入路,但经优势 半球侧也可施术。基底动脉顶端高度也是决定手术入路的关键因 素。桥前池和脚间池神经血管密集,邻近沿小脑幕走行的第ni、 IV对颅神经,分布着供血脑干和间脑深部的基底动脉及穿支动脉, 部位深在,手术空间狭窄,治疗风险极高。1963年,Herbert等报道了基底动脉动脉瘤夹闭手术。 Charles开创性采用频下入路处理基底动脉动脉瘤,而Yasargil 在1976年也发表了翼点开颅经侧裂入路手术的系列研究。基底动 脉顶端动脉瘤夹闭主要经颗下和侧裂入路,以及其拓展和改良入 路。近年来,虽然越来越多病变可以采用介入治疗,但显微手术 夹闭仍然具有重要作用,特别对于介入无法完全
6、闭塞的宽颈动脉 瘤。经颗下入路可从侧面暴露基底动脉顶端,除部分高于后床突 的病变之外,绝大多数病变均可采用此人路。目前,公认的“高 跨”动脉瘤是指位于后床突上方3IOmn1,部分非常高的分叉甚 至位于后床突上方Icm以上。本入路优点是可直视动脉瘤后方丘 脑穿支动脉,若基底动脉显露更低,近端血管更容易控制;如切 开小脑幕并通过链合或小动脉瘤夹将幕缘固定于中倾窝底,可显 露斜坡中1/3部。但是,由于动眼神经与大脑后动脉关系紧密, 颤下入路易导致动眼神经麻痹。此外,该入路需要拾高额叶,可 能导致脑组织牵拉伤和水肿等,难以显露高跨型动脉瘤,也很难 观察到对侧大脑后动脉Pl段,其辅助手术方式包括切除颤弓
7、、磨 除岩尖、阻断后交通动脉、切开海绵窦以及在特殊情况下切断第 IV对颅神经。2经外侧裂入路Yasargil首创的经外侧裂入路为大多数神经外科医师熟知, 常用于前循环动脉瘤夹闭和肿瘤切除。该入路可以很好显露基底 动脉顶部和脚间池,夹闭鞍背至后床突上方ICnl的动脉瘤,其缺 点是对动脉瘤顶端后方穿支动脉显露不佳,尤其是动脉瘤向后方 生长时更是如此。临时阻断基底动脉对动脉瘤减张可在一定程度 上解决这一问题,有助于对穿支动脉进行可视化操作,但通常较 难观察到动脉瘤夹尖端。需要注意的是,临时阻断穿支动脉很可 能对这些小动脉造成永久性损伤。经外侧裂入路的辅助手术方式:打开眼、切除颤弓、切除前 后床突和开
8、放海绵窦。向海绵窦注射纤维蛋白胶可使静脉窦显露 清晰且不会持续出血,手术变得更加容易。经额骨题前入路以翼点开颅为基础,该人路需要在颤弓下钻孔,虽然会延长 开颅时间,但频肌可在不切断歇弓的情况下实现低位翻转,这一 点和眶颤入路类似。钻孔应与中颅窝底平齐,磨除蝶骨棘和前床 突,硬膜外切开海绵窦侧壁并在其中注射纤维蛋白胶。一旦打开 硬膜,则可同时从硬膜内外观察动眼神经,以这种方式游离第I 对颅神经可减少对其的牵拉,有效避免麻痹风险。此外,还可通 过磨除后床突和切断后交通动脉,增加显露范围。其他手术入路其他手术入路还包括题下联合经外侧裂入路,其改良术式被 描述为扩大经外侧裂入路,与传统经外侧裂入路相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底 动脉 末端 动脉瘤
![提示](https://www.001doc.com/images/bang_tan.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