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教师如何实现减负提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减背景下教师如何实现减负提质.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双减背景下教师如何实现减负提质“双减”之下,人们对教育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考试的题目越来越活,教师们觉得压力越来越大,原来死记硬背、强化训练的方法已经“不灵了”,必须改变教学方法。继2月25日和3月4日,本报推出“关注教与学”系列报道“学习理论”:教师提升教学水平的必修课了解学习科学研究成果提高教学工作自觉性之后,今天继续推出第三期。面对日新月异浩瀚无边的知识,哪些该教,哪些不用教?有用的、核心的知识又该如何教?如何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迁移?诸如此类的问题困扰着广大教师。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提高教学效能?这是学习科学和教学设计要探讨的两个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学习?学习是内化与外化的协调,课堂教
2、学要更多向外化倾斜。学习是在某个学习场所中学习者个体自己身上所发生的事情。学习是发生在学习者身上的一种相对持久的心理变化。这样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变化,二是学习者外部行为表现。只有内外协调一致,才能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和实现迁移。内部心理结构变化是基础,是根本,外部行为表现是目的,是结果。准确或者辩证地说,我们应该将两者看成是“以内养外,以外表内,内外协调,表里贯通”的关系。没有内部心理结构的变化,学习者不可能有外部行为的表现;没有外部行为的表现,内部心理结构变化就无法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和指向。如果说教学是为了促进学习,那么,就要在课堂上完成内化和外化的协调和循环。但是,
3、现在的课堂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来说是“内化课堂”,主要是学生听讲、学生思考、学生想象、学生记忆、学生分析和综合等,完成的是心理内化工作。而学生回答问题、开展讨论、动手操作、表现所得,这些“外化”的工作在课堂上时间不充分,尤其是人次远远未及覆盖全体。如果说,智能时代课堂将发生什么变化,那么,回答是从单纯的内化或者内化为主逐渐过渡到外化为主的课堂。从一定意义上说,“翻转课堂”通过技术手段增强了预习单和导学案的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讨论交流,从而实现了以“外化课堂”为主。二、学生如何学习?意义学习取决于选择、组织与整合三个心理加工全部到位,深度学习发生在新旧联系中。关于人是如何学习的(一般的学习过
4、程或者一般的学习模式),在最近30年的研究中,教师最适合学习的可能是“生成学习模式”。教学设计专家罗伯特加涅在20世纪80年代确立的“信息加工模式”,经过学习科学专家理查德梅耶20世纪90年代改造提升优化,转向了意义学习、建构学习与生成学习。这样的学习发生机制不是将学习简单地看成是累积,更不是搬运或者倾倒,也不是贮存或者银行式的储蓄与支付过程,而是由学习者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动机和行为构成。现代学习科学的研究证明,人的学习主要是感觉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发挥作用的过程,其间有三个关键的心理运作,即选择、组织和整合。选择是指聚焦新知识,组织是指梳理新知识,整合是指联系新旧知识。没有选择,没有组织
5、,没有整合,学习将一无所获;只有选择,没有组织,没有整合,学习仍将是一无所获;有了选择,有了组织,没有整合,学习将是机械学习或者死记硬背,至多是简单套用,或者说可以学“懂”了,但是没有学透、学深、学活。只有选择、组织和整合全部到位了,学习才真正发生,学习才能达到理解意义和融会贯通的状态。生成学习的SOI模式以上经过几十年研究确立的学习机制,让我们真正了解到了学习科学最重要的研究发现: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必须做好选择、组织和整合这三项工作;教师到学校里教学,必须帮助学生做好这三项工作。要提高学习质量,要培养学习能力优秀的学生,最重要的工作是帮助学生将知识技能与个人的已有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联系起来,
6、将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联系起来,将内化与外化形成良性循环,做好整合。学习中是否会整合,是否能将自己“摆进去”,这是检验学生发展能力和后劲的一把尺子。三、“学习好习惯”有哪些?学习成功依赖于若干被学习科学证实的好习惯。学习科学专家梅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学习策略,新近他还总结出了基于学习科学循证的“成功学生的20个学习好习惯”,其中包括激励自我学习、管理学习环境和运用有效学习技能。动机习惯:(1)发现价值一一重视所学,并能在其中找到个人兴趣;(2)设定目标一一致力于透彻地掌握所学;(3)树立信念一一坚信自己可以学好;(4)应对威胁,一一信任自己的学习能力并能避免被别人的观点动摇。管理习惯:(
7、5)规划时间一一专注的学习能学得更好;(6)间隔留白一一把学习任务分为几个时段,而不是全部都集中在一个冗长的时段里完成;(7)穿插交错一一在几个不同的主题间穿插交错学习,而不是只抓着一个主题不放;(8)避免分心一一在学习过程中避免外部干扰;(9)消除焦虑一一脑海免予忧虑的困扰;(10)专心致志注意力都集中在学习上。学习习惯:(11)复读澄清一一重新阅读在文章中需要澄清的部分;(12)划出重点一一在材料中正确划出了重点;(13)提前习得一一先行掌握关键术语;(14)善作小结一一自己总结一节课的主旨;(15)结构映射一一将上课要点整理成一份大纲;(16)绘制图示一一采用简图、表格、文本框等方式表达
8、要义;(17)自我检查一一根据 学习材料自己开展练习;(18)自我解释一一用自己的语言把核心内容解释给自己听;(19)乐于教人一一向别人解释自己学习的内容;四、教师为何要会用知识分类?知识分类有助于教师明确核心素养如何在教学内容中落实。学习科学与教学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将学习任务划分为不同的知识类别。这里提到的知识概念是广义的,涉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实、概念、程序/规则/步骤、方法和策略、原理、动力等一项或几项。英国温彻斯特大学教授比尔卢卡斯新近对知识领域进行了一种进阶分类。他认为,知识是指“知道是什么”,技能是指“知道如何做,能力(特质)是指“知道是什么+知道如何做+知道能做成,素
9、养(习惯)是指“知道是什么+知道如何做+知道为什么做+知道何时做+知道经常做”。卢卡斯的这一分类不仅简明扼要,接近于日常语言,教师能够理解和应用,更重要的是在“知识一技能一能力一素养”之间形成了一个连续体,这会对教师把握核心素养在哪里,同日常的学科教学究竟有多大关系有帮助。假定我们暂时不考虑年龄和学科/专业的差异,那么,一般而言,这些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程序性、原理性、策略性、动力性等几种。其中,”是什么的知识”主要对应的是“事实”和“概念”;“如何做的知识”主要对应的是“程序/规则/步骤”;“为什么的知识”主要对应的是策略、动力与原理。五、教师如何提高教学效能?用好基本的教学方法就能减负提质,
10、教学重在扶放有度、师生协同。当代顶尖教学科学专家戴维梅里尔经过50年研究积淀写成的首要教学原理一书中主张四种基本教学方法.两种是教师示证教学活动一一讲解一般信息和展示具体描述;两种需要学习者对内容作出反应的互动一一答问一般信息和练习具体描述。这样就可以将不同知识类型(也就是能力或者素养,这是我们通过教学要达到的学习结果)与四种基本教学方法一一对应。另外,从教学科学的视角看,有效教学方法最佳的组合是归纳与演绎,讲解与探究(发现)的二维矩阵组合。综合学习设计倡导者杰伦范梅里恩伯尔指出共有四种情况:(1)演绎一讲解;(2)演绎一探究;(3)归纳一讲解;(4)归纳一探究。从扶放有度的连续体来看,最容易
11、的是演绎一讲解,教师全扶;最难的是归纳一探究,教师全放。演绎一探究和归纳一讲解属于教师有扶有放,区别是扶多一点还是放多一点。归纳一探究表示的是完全探究发现的学习,等同于像科学家那样的思维和工作,差别在于学生探究发现的是人类已经发现的东西,科学家则是在探究发现人类未知的领域。四种组合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出选择,不过一般建议优先采用归纳一讲解。六、投入程度大,会带来什么?学习方式分类学的研究表明,参与就是能力!从学习投入或者参与的方式上看,学习科学的研究已经证实:“被动学习一主动学习一建构学习一交互学习”是一条进化链,交互学习的效果最好,有利于培养深层次的能力与素养。这就是季清华的“ICAP学习方式分类学”,本项研究成果获得了 2015年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职业成就奖和2016年美国教育学会颁发的教育贡献大奖,目前正被全面推进到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和课堂教学应用研究中。“被动学习”中,学生虽然能够聚精会神了,但是未能开动脑筋,学习结果是储存知识;“主动学习”中,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学习结果为激活知识和整合知识;“建构学习”中,学生能自我生成一些东西,理解更深入了,能自己作出推断;“交互学习”中,学生协同创新,真正享受了来自伙伴的贡献。这项研究证实了这样一个假设:参与就是能力!参与程度或者投入程度越大,学习层级就越上位,学习深度就越显著,学习能力就越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