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精神.docx
《教育的精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的精神.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教育的精神无为而学教育的最高境界在我看来,“无为而学是人类求知的真谛,可以说是求 知的最高境界。“无为而为式的老子哲学,用之于今天的 教育,依然有其阐释不尽的内涵。只有“无为而学,摆脱 了 “功利心的桎梏,人的天然灵性才能得到最自然的发 挥。“无为而学是一种无始无终的过程:在不知不觉间开 始,却没有穷尽的终结其实,世界上许多科学家、艺术 家、企业家、文体明星大都是无为而学的典范,都在成功地 重复着这个“圆,印证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道理。然而在今天,一些教学活动在某种意义上被赋予了很强的 功利色彩。有的教学无非为了实现两种目的:一是为了通过 考试,一是为了求职。如此求知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眼前实用
2、目标的求知之旅,其学习往往在持续一段时间之后会“无 疾而终,收效有限。学习者要么有自己已经到达了目的的 错觉,安于现状;要么是由于学习不成功,感觉这种学习无“价值,心灰意冷。还有为了通过考试猜题压题,投机取 巧的学习,这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无为而学,不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态度上的消极、随意、 无所谓,也不是指盲目的没有目的地去“学,而是让兴 趣和求知欲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无为而学是“学而有 为的最正确的、也是唯一的途径。当学习进入了 “无为而 学的境界,人会在不知不觉中把全身心地浸润其中,从 而在潜意识里将知识消化吸收,融会贯穿并加以掌握。显 然,这样学来的知识往往能变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3、,受 用一生。相反,如果学习知识出于某种功利,就会心不静, 气不韵,思不严,那么,当考试和求职活动结束后,所学 的东西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淡化。所以我认为“无为而学的核心驱动力是兴趣,是人天生 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种超功利的行为最终会使一个人到达 与知识融为一体的境界,从而能在真正意义上揭示和掌握 人类和自然的规律,这就是教育需要到达的境界。教育的本质“全人的教育“教育活动并不是教师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够了, 它还应该肩负起这样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使受教育者成为一 个“社会的人,一个“历史的人。教育赋予一个人在社 会上的生存能力,还应该赋予其人文观,让他了解传统和 历史,体验人生的意义和
4、价值。所以教育的本质应该是教会 人进行思考,进行辩证而富于创造性的思考。对于一个个体来说,思维能力是最重要的。它是能翻开无数 扇门的金钥匙。目前的教育在很多情况下只是在进行一种填 鸭式的机械传授。比方英语阅读课的教学,多是一种纯粹的 语言学习。按照“全人教育的理念,真正的英语阅读教学 应通过阅读来提高自己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将阅读的 内容和自己所处的社会、历史和人生有机联系起来,使阅读 过程个人化,在教师的讲授和阅读当中,融入自我,发现 和了解自我。同理,其他课的教学也一样,不能照本宣科而 是通过教学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人文思 想,潜移默化地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使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