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用“四下基层”制度有感:机关写手也要多到基层.docx
《学用“四下基层”制度有感:机关写手也要多到基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用“四下基层”制度有感:机关写手也要多到基层.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学用“四下基层”制度有感:机关写手也要多到基层领导干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 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合称“四下 基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 行形成的重要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具有十分丰富的精神内 涵、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因为与时下主题教育的总要求、 目标任务、重点措施高度吻合,正在成为推进第二批主题教 育的重要抓手,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焕发出更加绚丽的时代光芒。基层是工作落实的终端、服务群众的前沿,也是发掘新 鲜经验的富矿、汲取群众智慧的活泉。不仅领导干部要常下 基层、多下基层,作为服务领导的文胆、以文辅政的
2、写手, 同样需要多到基层去,化“脚力”为“能力”。领导有领导的责任,写手有写手的任务。各级机关的写 手到基层去,目的往往和领导不一样,应当聚焦于以下四个 方面。第一,到基层去接地气、吸养分。地气,本意是土地山 川所赋的灵气,泛指基层实际和社情民意。现实中,我们常 把那些看起来“高大上”却不知如何操作、难以落实落地的 文件和讲话称为“不接地气”,背后的问题往往是写手脱离实 际、纸上谈兵,坐而论道、凌空蹈虚。古人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 之厚也。”(战国荀子劝学)基层是干事创业的热土,也 是培养干部的沃土。我们党历来注重在基层一线培养锻炼干 部,目的之一就是厚植对人民群众的感
3、情,增进对国情社情 民情的了解。现实中,各级机关都有不少年轻干部,有的是 凭借高学历直接选调或考进了机关,还没来得及放下去;有 的是基层经历刚刚“达标”,就被调进了上级机关;还有的是 因为重大任务或专项工作,被抽借到上级机关帮助工作。这 些干部普遍存在的一块短板,就是基层历练不足,并由此而 导致相关领域的知识空白、能力弱项、经验盲区更加突出, 这对于干好工作是不利的,对于写好材料同样是不利的。解 决这个问题,必须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多到基层去补课。 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 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多“经历一些难事、 急事、大事、复杂的事”。用
4、老百姓的话来说,即使没吃过猪 肉,也要多看一看猪跑。写手接上地气,思维才有灵气,材料才有生气。我是从 基层单位成长起来的,现在也算个“老笔头” 了,即便如此, 如果很长时间不下基层、不去调研,写出来的东西也会缺乏 生气、灵气。基层历练不足的年轻写手,更是要多到基层去、 到群众中间去。基层的土壤最肥沃、养料最丰富,群众的思 想最鲜活、语言最生动。深入基层,你就来到了实践的大学 校、实干的大学校;深入群众,你就来到了智慧的大课堂、 语言的大课堂。以这“两个深入”为基础,我们拟文件、出 政策就可以接上地气、沾上灵气,就可以联系实际、拿出实 招,就可以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这样的政策措施才行得通、 推得
5、开,这样的文件文稿才有质量、受欢迎。第二,到基层去挖信息、抓活鱼。信息既是一种常见常 用的机关文稿,也是撰写机关文稿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作 为机关写手,可以把基层报送、上级编发的信息作为收集写 作素材的重要来源,更应迈开腿、俯下身,扎到基层,沉到 一线,直接收集一手资料,深入发掘“冒着热气、沾着露珠、 透着泥土芬芳”的信息原料,这样得到的写作素材才会更真 实、更新鲜、更合用。古人说:“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 蛟龙。”(汉王充论衡别通)又有人说:“凡菱笋鱼虾, 从水中采得,过半个时辰,则色味俱变;其为菱笋鱼虾之形 质,依然尚在,而其天则已失矣。谚云死蛟龙,不如活老 鼠,可悟作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下 基层 制度 有感 机关 写手也要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