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本解读怎么做教学内容如何选择和运用.docx
《《草原》文本解读怎么做教学内容如何选择和运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草原》文本解读怎么做教学内容如何选择和运用.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草原文本解读怎么做,教学内容如何选择和运用老舍先生的草原,创作于1961年,是游记内蒙风光中的 一节,全文收在百花文艺出版社1963年版的小花朵集里。这篇文章,选做课文时有改动,好在与原文比较,改动不大,课 文很好地保留了原文的结构和风格一一第一自然段开头和结尾各删 去了两句话,中间写蒙古族同胞敬酒处删去了两句诗,原文的最后一 个自然段整段删去了。删去的内容,大多具有时代感,表现了老舍先 生当时朴素真挚的想法和情感一一对社会主义牧区欣欣向荣景象的 赞美。历届不同版本的教材,使用的几乎都是“有改动”的文本一一无 论是拿这篇文本来学什么。大概,这样的改动,被认为在主题思想的 表达上,更具有普遍性吧
2、一一个人的情感与大众的情感融为一体,或 者说读者读到的,是一种更容易共鸣的群众化表达。实际上,老舍的表达,无论从哪个维度来欣赏,都是极具艺术特 色的。先来看看叙事视角维度。这篇游记或者说散文,在叙事视角上是 变化着的,这种变化不知不觉中影响着读者胸襟和视野的变化。第一 自然段从“我”这个个体视角来描绘草原的景象,抒发个性化的体验 和情感;第二自然段开始,从“我们”的群体视角来写景和人,以及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抒发的是集体性的体验和情感。从个体视角到集 体视角的变化,让作品的主题思想得到彰显的同时,也使得“情景交 融” “以景衬情”的审美效果得到彰显。作为读者,我在阅读中,仿 佛与作者一起,先用
3、自己的眼光打量草原,接着融进集体的心境和情 感氛围中,既真切又不知不觉地感受着民族团结的温暖、热烈一一这 就像歌词“跟着感觉走,让它带着我”传达的那种体验。从“我”到 “我们”并不是失去了 “我”,而是让“我”入情入境,完全沉浸于 “我们”的共同情绪情感里,而“我”的内心同时感动着、激动着一 一激动于民族团结亲如兄弟,激动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欣欣向 荣。再来看看表达手法维度。这篇游记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很容易引起 读者的共鸣,表现手法却是含蓄的。那份感动、激动,我们感受到了, 作者却很少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畅怀讴歌,大都是通过间接抒情的手 法,把激越的情感融进写景、叙事以及场景描写中。直抒胸臆的
4、表达, 主要集中在第一自然段以“我”的个体化视角抒发对草原景致的由衷 赞叹。表现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的主体部分,除了最后 两句诗外,都将笔墨集中在对景、人和事的描述上,而且迎客、交谈、 款待、尽欢,一个个场面描绘文字简约,但却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体 验。写景,寓情于景,情因景发;叙事,融情于叙,情由事显。朴实 自然,大道至简,是这一篇的艺术特色,也是老舍先生所有散文作品 的艺术特色。以上两个维度,是普遍性的艺术欣赏的维度。现在再结合教学目标,从阅读和表达策略角度来欣赏。“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这是联结(联想)和想象策 略在阅读中的运用。文学作品的创作,也离不开联结和想象一一这是 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草原 文本 解读 怎么 教学内容 如何 选择 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