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docx
《三门峡市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门峡市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三门峡市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使用与管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河南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各类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使用与管理,适用本办法。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应急避难场所,是指为有效应对地震、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和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经过规划、建设,配置应急保障设施,供因灾害产生的避难人员生活保障及集中救援的安全场所。第四条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使用与管理,实行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平灾结合、属地管理、权责一致的原贝限第五
2、条市县两级人民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应当加大财政投入,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室内公共场馆(所)、人防疏散基地等场所,建设应急避难场所,设置相应的标志、标识和必要的基础服务设施。新建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经费,由建设单位列入主体项目预算;改建、扩建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经费,由应急避难场所产权单位或者管理单位提出预算。属于政府投资的,应当纳入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第六条鼓励社会资本以捐赠、资助和共同建设等形式参与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第七条市县两级应急管理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做好本行政区域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的指导、协调工作,组织制订应急避难场所应急预案,开展应急避难场所
3、启用和运行的演练工作。发展改革、自然资源规划、住房城乡建设、财政、城市管理、公安、民政、卫生健康、教育、水利、林业、体育、人防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使用与管理工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开发区范围内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使用与管理工作,由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负责。第二章规划与建设第八条市县两级应急管理部门会同自然资源规划、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民政、教育、水利、人防等部门组织编制本区域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第九条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编制背景和依据;(二)编制原则、指导思想和目标;(三)
4、现状分析与指标设计;(四)总体布局与应急疏散分区;(五)疏散通道规划与指引标志设置;(六)应急设施配置与应急物资储备;(七)基本条件保障;(八)建设计划与投资估算;(九)与相关规划衔接的其他事项。第十条应急避难场所设计方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概况;(二)类型与定位;(三)抗震设防要求;(四)功能设置与分区;(五)应急供电、供水、污水处理、厕所、医疗救护、卫生防疫、广播、通信、应急指挥等基本配套设施;(六)疏散通道与指引标志;(七)与应急避难场所等级对应的功能设置和其他事项。第十一条自然资源规划部门在审核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时,涉及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应当就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设计方案征求同级人民政
5、府应急管理部门的意见。第十二条可以用作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场地、场所,其产权单位或者管理单位应当按照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需要,做好应急避难场所所需设施配套建设。第十三条应急避难场所的设计、建设或者改造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用作室内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工程,其抗震设计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设防要求和相关设计规范。第十四条应急避难场所经竣工验收移交给产权单位或者管理单位后,产权单位或者管理单位应及时报市县两级应急管理部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进行备案。备案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应急避难场所名称;(二)应急避难场所位置;(三)应急避难场所面积及可容纳人数;(四)应急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门峡市 应急 避难 场所 管理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