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电离学说发展史的电解质的教学案例 论文.docx
《融合电离学说发展史的电解质的教学案例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融合电离学说发展史的电解质的教学案例 论文.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融合电离学说发展史的电解质的教学案例摘要:电解质的概念在高中化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属于概念性知识的教 学,怎样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以及原理就成了教学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化学史是 化学发展的历程,展示了科学方法,多角度呈现了科学精神。将化学史料整合并融 入到新课程的教与学中,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与自身发展需求相符合的,与化学学 科有关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进行体验,对基本的科研方法 进行学习,更加深刻的认知科学本质,促进其创新精神的激发及实践能力的发展; 让学生对科学保持一种严谨且精益求精的态度,对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的关联进 行精准把握,将可持续发展理念牢固树立起来。关键词:
2、电解质电离电离学说化学史核心素养一、问题提出电解质是新版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时上承九年级 酸碱盐及溶液的知识,下启电解质溶液原理,在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传统 的电离概念的教学通常采用如下模式“实验引入一一概念建立一一概念应用一一总结升 华进行,在教学上也是可以的。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没有知识的衬托与对照,不 能形成认知上的冲突,就不能获得更深的体验,自身的问题也就难以暴露。化学史是化学家对真理进行探究的全部过程,是对学生化学素养进行培养和提 升的有效素材。换而言之,在时间推移过程中,学生也许会将所学到的化学知识遗 忘掉,然而在对此科研历程进行剖析过程中,却可对学生
3、形成深刻的思想感化。让 学生深刻明白,研究期间,何种精神、方法、思维和品质才是真正所必需的。所以 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化学发展史,指引学生对电离学说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解, 让其对此学说形成期间所展现的科学思维及方法进行学习。二、基于电离学说的电解质教学案例教学过程【环节一】:情景引入179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Alessandro, V.1745-1827)发明电池以后,英国化 学家尼柯尔森(NiC-holson, W.1753-1815)和卡里斯尔(Carlisle, A.1768-1840)是 溶液导电结论的最早提出者。法拉第(Faraday, M.1791-1867)是英国注明的化学
4、家, 尚未分解的物质被其统称为电解质,并以通电分解现象为依据,将阴阳离子概念提 了出来。威廉逊(Willianson, A.W.1824-1904),克劳胥斯(Clausius, RJ.E.1822- 1888)在研究中提到,在电解质分子和相应的阴阳离子间,动态平衡关系是客观存 在的,溶液内的分子在常温状态下的离解量并不大。阿伦尼乌斯(Arrhenius, A.859- 1927)在氨的实验中得知,气体状态下,此物质并不具备导电性,其水溶液带有明 显的导体属性,较稀的溶液拥有较强的导电性,1883年,其提出了这样一种结论: 稀释溶液情况下之所以会有更强的导电性原因在水而非通电,电离学说就此得以
5、形 成。【设计意图】让学生置身科学发展史的过程中,通过展示科学概念建立时间之 漫长,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们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不畏权威的品质,从而 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发展过程,加深理解,形成思维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将这些思维品质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也使他们在以后遇到挫折时,能够迎难而上。【环节二】:电解质概念的教学剖析科研历程,找出电离学说发展过程中的转折点和突破点。学生分组讨论并 陈述自己的观点,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1、电解质导电的实质;2、电解质电离的 能量驱动。分别对其剖析求证。观点1采用实验法,观点2结合课本图示,进行分析论证, 让学生在释疑的过程中体会科学理论建立过程。历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融合电离学说发展史的电解质的教学案例 论文 融合 电离 学说 发展史 电解质 教学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