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永恒底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色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永恒底色.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绿色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永恒底色共建“一带一路”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尊重各方追求绿色发展的权利,响应各方可持续发展需求,形 成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共识。作为全球最大的国际*平台, “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地域面临经济落后和生态脆弱的双重 难题,共建国家不仅有着*共赢的经济目标,同样饱含和谐共 生的生态诉求。随着沿线国家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破坏等 环境问题的治理力度增强,沿线国家内部的环保意识的不断提 高,以及民众生态环保意识和对生态环境的诉求也在上升,仍 然需要在设施技术、规则标准、文化理念三个层面推进“一带 一路”绿色发展,确保“一带一路”倡议行稳致远。高标准打造绿色之路,增强生
2、态效益转化能力高标准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绿色发展为需求侧目标, 通过提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向,增强发展 韧性。首先,巩固提升生态存量。“一带一路”建设两条路线面 临不同的生态问题,一个是*丝绸之路生态异常脆弱,寒冷荒 漠化严重。另一个是海上丝绸之路物种丰富,但自然条件复杂。 前者在开发过程中面临生态保护修复和统筹经济建设的双重任 务,后者需要在切实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提升生态*的 价值转化能力,实现沿线地区体量庞大的生态*的统筹管理和 无缝衔接,将生态承载能力持续提升作为前置条件进行规划开 发。其次,广泛开展生态建设。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物质 载体,绿色材料、绿色产品
3、、绿色能源等的建成和使用,是绿 色发展理念的具体呈现。构建以绿色低碳为目标的评价体系, 严格执行环保标准,生态建设在沿线众多国家生根发芽,成为 绿色发展理念的现实样板。*,在非洲,赞比亚下凯富峡水电 站不仅可以解决本国能源缺口,同时能够为周边国家提供清洁 能源。在拉美国家,中国新能源汽车广泛应用于民用以及公共 交通领域,推动出行方式的绿色低碳发展。最后,持续推广绿色技术。绿色技术是当代以及未来各国 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一方面,中国在水电 站建设、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利用等领域具有技术优势,可 以有力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开展相关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 提供绿色技术。另一方面,共建国
4、家在有效开展生态环保领域 技术交流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和绵延相连 的地理区位为广泛开展绿色创新协同应用提供需求场景。完善机制构建,持续推进生态*的价值转化面对相同的生态环境或流域问题,唇亡齿寒的地理特征需 要沿线国家建立实质性的对接机制。首先,优化生态制度环境。一方面,推进沿线国家生态* 价值转化能力的提升,构建多层次政府间政策交流对接机制, 加强与共建国家多渠道双边沟通磋商,破除区域壁垒、跨越国 界鸿沟,创建良好的营商环境。另一方面,围绕“一带一路” 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规划等文件,针对气候变化、荒漠化 防治、绿色投资等问题形成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 构建以生态板块
5、为整体考量的规划建设、治理保护和产业布局。其次,探索多方务实*。提升绿色发展效率需要持续拓展 规制、标准、资金等领域的多国*,打造共建国家从点到链及 面持续升级的互利共生环境。一方面,在节能环保领域,与各 国标准化机构、国际区域组织加强*,扩大各国标准互认范围, 实现软联通。另一方面,在贸易投资领域,重点关注绿色投资、 绿色债券、绿色信贷,建立相关国家绿色财税政策支持框架体 系,鼓励采用环境、社会及治理(ESG)投资评级,为优化产 业链布局、扩大服务业开放、推进生态园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最后,防范化解重大生态风险。绿色“一带一路”倡议旨 在构建国际*框架,各方共同努力应对生态领域的各种风险挑
6、战,谋求新的发展动力,扩展新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在开展 生态脆弱地区的保护修复或开发建设中,构建更加紧密的*机 制,形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制度性规范。另一方面,强化源头 防控,尤其是重点流域和行业的环境管控。同时,建立健全风 险预警机制,在更大范围完善环境应急预案。加强理念引领,*生实现和谐共生中国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始终坚持绿色发展,推 动沿线国家形成广泛的共识,共享生态文明成果。首先,推进文化语言多样性共融。当前,“一带一路”建 设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我们需要继续深入了解和把握不 同国家的制度、政策、法律、习惯等,推动中外语言文化的交 流,避免曲解误读,增进理解认同。一方面,总结提
7、炼我国生 态文明话语表述,侧重于话语传播和文明解读,用生动的中国 生态文明实践成就,感染人说服人。另一方面,完善优化我国 生态文明话语传播路径,重点加强中文在沿线国家的使用和本 土化发展,持续扩大中文的应用场景和国际影响力。其次,聚焦文化产业绿色发展。把握“一带一路”建设的 历史契机,充分发挥文化蕴含的引领带动作用,将“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的理念融入文化产业“三链”中的各个环节。一方 面,强化数字化赋能,以打造文化产业新业态为抓手,带动上 下游产业良性集聚和融合,促进绿色化、低碳化发展。另一方 面,推进“文化+”深度融合,深入挖掘沿线地区特色进行文 化创新,持续打造“小而美”的*生绿色工程,丰富生态文明 理念和实践的创新呈现载体。最后,推动生态文明浸润生活。汇聚共建绿色“一带一路” 的民众力量,将绿色发展理念进行实体化展现,融入日常生活。 一方面,打造更多生态场景,以建设项目吸纳就业的方式,提 供谋生手段,增强获得感,将生态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机融合的 累累硕果惠及民生。另一方面,积极推广生态文明实践活动, 尊重沿线地区的民族宗教信仰、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生活习 俗,汲取不同文化的生态智慧,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 活动,形成“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建设共同体。作者:韩冬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