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为公”与新时代之“大道”全文.docx
《“天下为公”与新时代之“大道”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下为公”与新时代之“大道”全文.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天下为公”与新时代之“大道”全文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到的 “天下为公”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观念,是新时代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天下为公”中的“天下关怀”和民本思想“天下为公”语出礼记礼运,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高的社会理 想、价值目标和政治智慧。春秋时期孔子参加鲁国的年终祭祀,祭祀结束后,孔子见祭礼不完备, 出来在宗庙门外的楼台上游览时,不禁喟然长叹。他的弟子子游在旁边问道:“老师为什么叹息? ”孔子说: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的明君, 我孔丘都没有能够赶上,但我是多么向往啊!然后又说了一
2、段话:“大道之行 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 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 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 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孔子恰好是在“大道既隐”的现实情况下,想象和描述关于“大道之行” 的理想社会,他心目中“大同”社会最重要的标志和核心内涵就是“天下为 公”。自古至今,对这四个字已有多种解释,而最广为接受的,是汉代郑玄所 作的注解:“公犹共也。”意即“天下”是天下人所公有或共有的“天下”。“天下为公”首先反映了中国古代圣贤心中的“天下关怀”。
3、这种“以天 下为己任”的传统,千年传承,绵延不绝。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提出“保 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更加激荡起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整体 联结的情怀。“天下为公”最重要的是顾及全体人民的利益,凝聚全体人民的力量。 尽管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制度,但民本思想始终是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基础 观念。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又提出:“得天下有道,得其民, 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等人,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更将民 本思想发展到传统社会所能容纳的极限。民为邦本,民心是衡量政治良善与 否的标准,是凝聚民族力量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做到“天
4、下为公”,方能万众 一心,维系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天下为公”的拓展与延伸到了近代,仁人志士在寻求救国救民真理时,上取三代,远采泰西,“天 下为公”的内涵不仅有了现代性的飞跃,而且“天下”的外延也获得了极大 的延伸,扩展到整个世界。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将“天下为公”这一传统政治理想与 西方近代民主主义结合起来,从对内、对外两个层面加以新的发展。对内方 面,孙中山将其发展为主权在民的民主思想,即“天下”为所有人共有共享, 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对外方面,发展为世界大同的国际政治理念,强调 “王道”,反对“霸道”,主张全人类互助共荣。2016年n月11日,在纪念孙中山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天下为公 时代 大道 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