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放弃科举考试成因说辨.docx
《李渔放弃科举考试成因说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渔放弃科举考试成因说辨.docx(1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李渔放弃科举考试成因说辨钟明奇以小说戏剧创作著名的明清之际通俗文学家李渔,曾经是科举考试的热衷参加者,也曾 取得过不俗的成绩,如他在崇祯八年(1635) 25岁时到婺州即今金华应童子试,主试官许 既十分欣赏,独以五经见拔,并将他的试卷印成专帙,每至一地,广为宣传。他在四十年后 回忆此事时犹激动不已,其春及堂诗之跋云:“侯官夫子(按:即许既,为福建侯官人) 为先朝名宦,向主两浙文衡,予出赴童子试,人有专经,且间有止作书艺而不及经题者,予 独以五经见拔。吾夫子奖誉过情,取试卷灾梨,另有一帙,每按一部,辄以示人日:吾于 婺州得一五经童子,诅非仅事!予之得播虚名,由昔徂今,为王公大人所拂拭者,人谓自
2、嘲风啸月之曲艺始,不知实自采芹入泮之初,受知于登高一人之说项始。”他晚年在给许既 的次子许于王的信与许于王直指中又说:“某受先夫子特拔之知,四十年来报恩无地。” 李渔对许既的感恩是另一回事,但特别是从春及堂诗之跋的叙述中,我们能明显地感受 到他颇以年少时应童子试获得非同寻常的成功为荣。黄强先生在八股文与李渔的戏剧理论 一兼论八股文与明清戏曲一文中说:“(李渔)明明以曲艺成名,却去强调从科举八股 出生。其言可悲,其情可悯。”(见黄强:李渔研究,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下引黄强 文皆见此书)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参加科举考试的确是李渔人生旅途上刻骨铭心的一件 大事。据龙门李氏宗谱记载,崇祯十年(
3、1637),李渔由“宗师刘麟长考取入府庠。但到崇祯十五年(1642),年方32岁的李渔参加了一次乡试之后,就毅然决然地放弃了 科举考试。照理说,32岁正值人生的壮年,李渔也有相当的水平,而清初仍然不乏参加科 举考试的机会,可他从此却再也没有兴趣在这条路上踏上一步。对曾经的读书人李渔来说, 放弃科举考试显然是一个非常大胆的举动。这是因为,在李渔时代,参加科举考试,是读书 人的“正道,其耐歌词自序(按:作于1678年,李渔68岁)对其中青年时代的士林风 气有很好的概括:“三十年以前,读书力学之士,皆弹心制举业,作诗赋古文者,每州郡不 过一二家,多则数人而止矣;余尽埋头八股,为干禄计。是当日之世界,
4、帖括时文之世界也 可见当时读书人对科举考试的热衷。而不参加科举考试,就意味着从此与仕途无缘。如果家 境本不富裕,对读书人来说,就是在个人基本的生活方面也可能会发生困难。这诚如孙楷第 先生在李笠翁与十二楼一文中所说:“因为在那个时候,科举是土人唯一的出路。科举 了才有官,作了大官才可免于穷。”李渔后来落魄、受穷,以至于不得已为生存而到处浪游, 皆是因为没有官做而太贫困的缘故,这诚如他在和诸友称觞悉次来韵一诗中为打秋风而自我安慰的那样:“人能恕我为无官。”由此可知,放弃在当时社会中对读书人来说有巨大诱惑力的科举考试,无疑需要极大的 勇气,而李渔却在真的放弃了。这是为什么呢?学界对此有不同的说法,较
5、有代表性的有孙 楷第先生、黄强先生与张晓军先生三家。孙楷第先生在李笠翁与十二楼一文中说:“笠 翁为什么不应举呢?大概他的脾气不耐心作举业,或者是因为浪迹江湖举业荒废了的缘故 罢。”此说将李渔之放弃科举考试归因于他的个性李渔之喜欢浪迹江湖当然也与他的个 性相关。黄强先生在李渔生平三考一文中,论述李渔入清后之所以不应举的主要原因有: (一)李渔当时的年龄,将近强仕之年;(二)李渔功名富贵的天命观;(三)李渔为文好标 新立异,不符合八股文的规范。张晓军先生在已其出版的博士学位论文李渔创作论稿 艺术的商业化与商业化的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之引论中,则将李渔之所以 放弃科举考试,而走上卖赋糊口
6、乃至组织家班出游的生活道路,归因于战乱、李渔的民族情 绪、强仕之年及李渔自身的禀性与才情。如此等等。在笔者看来,上述有关说法,有的颇有 见地,但论述过于简略,还可以深入展开,有的则值得商讨。严格地说,李渔之放弃科举考试,与战乱、李渔的民族情绪、强仕之年没有太大的关系, 与他功名富贵的天命观也不完全有关。当然,笔者已经注意到,张晓军先生只是把战乱、李 渔的民族情绪、强仕之年看成是李渔放弃科举考试的“助因”,但在不少读者乃至研究者那里, 事实上仍然把它们看作是李渔放弃科举考试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必要对之作重新的思考与 研讨。从表面看,战乱是促使李渔放弃科举考试的一大原因。这是非常流行的看法。如李渔
7、 全集序(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即说:“崇祯末年,浙东政局不稳,先是东阳兵变,随后 军南下,明朝溃兵骚乱,到处一片兵荒马乱。从此李渔便绝意仕进,再没心思去应考了。” 张晓军先生认为“这从他(按:指李渔)的五律应试中途闻警归、闻过楼入话中所云 被李自成,先声所摄,以及在闲情偶寄卷六,颐养部夏季行乐之法,中所言:追忆明朝失政 以后,大清革命之先,予绝意浮名,不干寸禄,山居避乱,反以无事为荣,等等,都可以得 到印证。”按李渔应试中途闻警归云:“正尔思家切,归期天作成。诗书逢丧乱,耕钓俟 升平。帆破风无力,船空浪有声。中流徒击辑,何计可澄清? ”崇祯十五年(1642),李渔应 乡试,途中闻警,遂折
8、回,乃作此诗。问题是入清后,天下已经太平,李渔也没有出来应试。 因此,认为战乱导致李渔放弃科举考试,乃是就李渔一时论,而没有就李渔一生论。如蒲松 龄与李渔同时代而稍晚,如李渔一样,考秀才甚为顺利;考举人蒲松龄却屡考屡败,直到 71岁才援例成为贡生。李渔因此完全可以如蒲松龄那样,在清朝参加科举考试,可他放弃 To至于李渔“闻过楼入话中所云被李自成,先声所摄,以及在闲情偶寄卷六,颐养部夏 季行乐之法,中所言”,所说的不过是他因不得不避战乱,反享受了山居与清闲之乐,并表达 对这种生活的由衷向往,而不是说李渔因为战乱,而因此决定终生放弃科举考试。也就是说, 李渔其实早就有了试图放弃参加科举考试的想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李渔 放弃 科举 考试 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