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记—清阮福.docx
《普洱茶记—清阮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洱茶记—清阮福.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普洱茶记一清阮福普洱茶记清阮福【原文】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SlE,京师尤重之。福来滇,稽之云南通 志,亦未得其详,但云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慢撒六 茶山,而倚邦,蛮砖者味最胜。福考普洱府古为西南夷极边地,历代 未经内附。檀萃滇海虞衡志云:尝疑普洱茶不知显自何时。宋范 成大言,南渡后于桂林之静江以茶易西藩之马,是谓滇南无茶也。李 石续博物志称: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普洱 古属银生府,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宋人不知,尤于桂林以茶易 马,宜滇马之不出也。李石亦南宋人。本朝顺治十六年平云南,那酋 归附,旋判伏诛,遍历元江通判。以所属普洱等处六大茶山,纳地设 普洱府,并设分防
2、。思茅同知驻思茅,思茅离府治一百二十里。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 厅素有茶山六处,日倚邦,日架布,日帽岭,日蛮砖,日革登,日易 武,与通志所载之名互异。福又捡贡茶案册,知每年进贡之茶, 立于布政司库铜息项下,动支银一千两,由思茅厅领去转发采办,并 置办收茶锡瓶缎匣木箱等费。其茶在思茅。本地收取新茶时,须以三 四斤鲜茶,方能折成一斤干茶。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 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装芽茶,蕊茶, 匣盛茶膏,共八色,思茅同知领银承办。思茅志稿云:其治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树高大,土人当 采茶时,先具醴礼祭于此,又云茶产六山,气味
3、随土性而异,生于赤 土或土中杂石者最佳,消食散寒解毒。于二月间采蕊极细而白,谓之 毛尖,已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卖。采而蒸之,揉为团饼。其叶之少 放而犹嫩者,名芽茶,采于三四月者,名小满茶,采于六七月者,名 谷花茶,大而圆者,名紧团茶,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 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团茶也;其入商贩之手,而外细内粗者, 名改造茶;将揉时预择其内之劲黄而不卷者,名金玉天,其固结而不 改者,名疙瘩茶。味极厚难得,种茶之家,芟锄备至,旁生草木,则 味劣难售,或于他物同器,则染其气而不堪饮亦。*京师尤重之:清朝廷喜爱普洱茶,就像末代皇帝溥仪对作家 老舍所言: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宠物,拥有普洱茶
4、是皇室成员显贵 的标志,还说,皇室成员的饮茶习惯,一般是夏喝龙井,冬喝普 洱。皇室成员之所以宠爱普洱茶,一因普洱茶解油腻助消化,而满 族的祖先乃游牧民族,以肉食为主,入主北京后,珍庭摄人多多,遂 要以普洱茶解之;二因普洱茶独特的陈香味。据说,年事已高的慈禧 太后最喜普洱茶。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银生是唐初 南诏国银生节度(唐代南诏国七节度之一)辖今普洱、西双版纳 各地;与今日的普洱茶主产区大体吻合了。而采无时三个字,更 是道出了云南茶的特点,春茶、小满茶、谷花茶,比起当时的内陆茶 似乎有惊人的区别;简单三字还道出了云南总体四季如春,无比适合 茶业生长的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特点。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普洱茶 清阮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