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皮肤牵张器治疗跟骨骨折术后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的疗效分析.docx
《新型皮肤牵张器治疗跟骨骨折术后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的疗效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皮肤牵张器治疗跟骨骨折术后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的疗效分析.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新型皮肤牵张器治疗跟骨骨折术后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的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自行研制的新型皮肤牵张器治疗跟骨骨折内固定 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1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东 南医院全军骨科中心收治的9例闭合性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 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资料,男6例,女3例;年龄1961岁, 平均42.6岁;初次内固定手术至本次手术间隔时间1475 d, 平均47.3 do其中术后伤口脂肪液化伴裂开1例,伤口皮肤 坏死2例,伤口感染6例;伤口常规扩创后形成类梭形皮肤 软组织缺损创面,面积为5.0 cm2.0 cm7.0 cm3.5 cm, 且所有患者创面Pinch试验
2、均阳性。于创面两侧缘各置入1 枚直径为2.0的克氏针,安装新型皮肤牵张器,术中根据创 面两侧软组织条件,可急性闭合5 mm左右(宽度),术后 每天调整牵张器的螺纹杆以逐渐缩小创面,创缘靠拢后无张 力缝合。记录创面牵张过程中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 创面靠拢时间、牵张速度、创面愈合时间、并发症及末次随 访时创面瘢痕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结果9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2.5个月。 所有患者创面均获得顺利闭合,创面靠拢(至缝合时)时间815 d,平均12.1 d;牵张速度为13 mmd,平均2 mm/d; 创面完全愈合时间(至拆线时)2230 d,平均26.8d,牵张 期间
3、VAS评分为37分,平均为4.9分;VSS评分27分, 平均为4.1分;无术口感染复发、皮肤再坏死及需再手术患 者。结论新型皮肤牵张器治疗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各种原因导 致的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性 高,是一种有效的创面原位修复器械;建议操作时设定牵张 速度为平均2 mm/d,患者耐受性好。讨论01新型皮肤牵引器设计的理论基础及理念皮肤真皮层富含的弹力纤维、胶原纤维是其具有应力弛 张、机械蠕变特征的主要物质基础,进而使皮肤组织本身具 备了一定的急性扩展性能而能够修复邻近的皮肤缺损创面 6o我们认为这是多数临床研究术中创面获得一期(急性) 牵张闭合的主要机制。这种急性扩展能
4、力与局部皮肤软组织 松弛度有关,本组跟部创面在术中急性牵张后宽度缩小仅约 5mm;而文献报道在腹部、背部、臀部等软组织松弛、活动 度大的区域,可急性闭合的宽度可能要大得多,如TOPaZ等 就曾报道最大急性闭合宽度甚至达到26 cm0 20世纪60 年代末Ilizarov等提出的“张力-应力法则”指出:给活体组 织持续、稳定、缓慢的牵伸,可刺激或激活某些组织细胞的 再生和活跃生长,其生长方式与胎儿组织相同。通过合适的 外固定器在创面两侧产生持久且稳定的牵引力,可促使皮肤 细胞分化及血管形成,皮肤表面积增加,最终为创面提供功 能正常的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达到闭合创面的目的。这 可能是术后缓慢牵拉
5、皮肤组织以闭合创面的主要机制8。因 此不同牵张方法,或同一方法的不同阶段,产生皮肤增量的 机制可能并不一样,但其实际产生的效果却为多数学者肯定。 苑博等9研究认为,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牵张后的皮肤在 颜色、感觉上无任何区别,具有同样的长毛发、耐压及耐磨 等特性。本组患者治愈后也获得类似效果,VSS评分平均仅 为4.1分。1976年Barrer等4首次将上述原理通过固定桥装置引 入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修复,之后各种皮肤牵张器的设计 或改进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10,11。迄今为止,文献报道 的皮肤牵张器已达10余种,包括采用软材料(如缝合线、 橡胶带或管)及各种硬材料(如金属或高分子材料)等经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型 皮肤 牵张器 治疗 骨折 术后 软组织 缺损 外露 疗效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