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案例——路程、速度与时间.docx
《教学设计案例——路程、速度与时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案例——路程、速度与时间.docx(1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三)回归概念本质 渗透模型意识一一种子课“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与说明 阶段1确定预期结果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9-81页。内容简析:“路程、时间与速度”是数量关系单元主题中的种子课,而且是常见的数量关系,这 一内容是在理解了加法模型、乘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路程 相同或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经验。这节种子课需要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 活经验的基础上,理解速度概念并建立乘法模型,同时运用模型解决同类问题,初步形成模 型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方程、正反比例的数学表达和数量关系奠定基础。教学目标:1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速度的概念,
2、体验速度在生活中的运用,探索并掌握速度、时间 与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会运用三者的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探索活动,经历建立速度概念及路程模型的过 程,初步形成模型意识,积累运用模型解决问题的经验。3 .通过对“速度”概念的理解、模型的建立,体验数学与生活以及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 联系,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 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预期学生的理解:1 .学生将理解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快有慢,速度的快慢取决于路程和时间的商,会运用速 度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
3、象,进而实现对速度概念的理解。2 .由速度计算方法及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推导出路程和时间的计算方法,并用自 己的方式表征三者之间的关系。3 .由路程模型联想到总价、工作总量等数量关系这一类问题,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阶段2选择评估内容1 .理解概念一一计算火车、自行车和运动员的速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什么是速度;从 数学的角度解释生活现象“电闪雷鸣”时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2 .数学表征一一在解决时间、路程的具体问题过程中,分别用计算、线段图等数学的表 征方式表达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抽象出数量关系式。3 .迁移推理一一由路程这一模型迁移到总价、工作总量等乘法模型,解决这一类问题。4 .
4、拓展应用:(1)简答题一一小丽与小明谁先到图书馆,并解释说明。(2)解决问题一一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小丽与小明能否一起到达图书馆的问题。阶段3设计学习任务任务一:激活经验,引出问题1 .播放视频,路程相同比快慢(1)再现情景,感知速度。谈话:还记得校春季运动会四年级男子组IOO米决赛激动人心的情景吗?(播放短视频) 请同学们边看视频边思考,谁跑得快?提问:他们跑得怎么样?(快)这里的“快”是指什么快?预设:这里的“快”是指速度快。(2)激活经验,明确方法。出示四年男子组100米决赛前三名的成绩表:名次姓名路程时间1王利100米17. 2 秒2张明100米17.8#3刘华100米16. 9 秒提问:
5、观察表中数据,谁赢了,为什么?预设:通过观察、比较,我发现他们三人跑的路程相同,都是100米,而时间不同,这 里16. 917. 260,所以刘华走得快。预设2:画线段图表示。预设3:用文字表示一一对应关系。张明:4分一240米,1分一60米;刘华:3分一210米,1分一70米。5 2) 了解速度及速度单位。初步感知认识速度。提问:1分钟走的路程叫什么?(速度)张明、刘华的速度分别是多少?尝试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提问:张明、刘华的速度可以怎样表示呢?在学习单上试着表示。明确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出示:“神州十一号”飞船在太空3秒运行约24千米;刘华骑自行车2时行16千米。“神州十一号”飞船的速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 设计 案例 路程 速度 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