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师培训教程 16.烹饪出肉取料和整料去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厨师培训教程 16.烹饪出肉取料和整料去骨.docx(1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出肉、取料和整料去骨第一节出肉加工出肉加工,就是根据烹调的要求,将动物性原料的肌肉组织从骨骼上分离出来。出肉是烹调前的一道重要工序,它不但涉及原料的利用率,而且也直接影响到菜肴的质量。出肉有生出和熟出两种。生出,是将未经加热的生料进行出肉加工;熟出,是将已加热成熟的原料进行出肉加工。不论生出还是熟出,都要达到如下的基本要求:第一,要为烹调目的和美化菜肴服务。如制作“红肘子”时选用的猪肘子(蹄鹘)必须完全取用其肘肉,而去掉肘骨。又如做“排骨”菜肴,在出排骨时,却必须把肋条骨和骨下连接的一层五花肉一起出,而不能只要肉不要骨,也不能全是骨没有肉。第二,出肉必须出得干净。要做到骨不带肉,肉不带骨,尽量
2、避免浪费。因此,出肉时,下刀要做到刀刃紧贴着骨骼操作。第三,熟悉家畜、家禽的肌肉和骨骼的结构及其不同部位的位置,做到下刀准确。下面介绍几种常用原料的出肉加工方法。一、猪的出肉加工猪的出肉加工也叫“剔骨”。先将半片猪肉放在案板上(皮朝下),用砍刀将脊骨砍为几段(不要砍断肉),然后依次剔去各种骨骼。(一)剔肋骨用刀尖先将肋骨条上的薄膜划破,将肋骨条推出肉外,直到脊骨,然后连同脊骨一起割下。如果要出排骨时,则需用砍刀把肋骨从脊骨根部砍断,连带肋骨下的一层五花肉一起片下。(二)剔前腿骨先在前腿内侧从上到下用刀割开,使骨头露出,再割出“敏板骨”下关节,将上面的肌肉分开,用于掰下锹板骨,然后再沿前腿骨骼用
3、刀划开,把腿骨剔出。(三)剔后腿骨从骸骨处下刀割开,再沿棒子骨处下刀,将肉分开,割断关节上的筋,将两侧的肌肉分开刮净,取出搅骨和棒子骨,再易小腿骨。划开皮肉后,可以看到在腿骨侧面并行一条小细骨,应先去掉,再剔去小腿骨。剔棒子骨(大腿骨)与小腿骨时应交替进行,才能较快地将骨剔出。经过上述3个步骤,整片猪的出肉加工即告完成。牛羊的出肉加工与猪大体相同。二、水产品的出肉加工主要介绍一般鱼类、虾类、蟹类、贝类的出肉加工。(一)一般鱼类的出肉加工所谓一般鱼类,是指常用于烹制菜肴的鱼类。鱼的出肉加工,有直接将生鱼去骨、去皮而用其净肉的;也有先将鱼煮熟或烹熟再去骨去皮而用净肉的。用来出肉的鱼,一般选择肉厚、
4、刺少的,如偏口鱼、黄花鱼、鳏鱼、鲤鱼等。1 .棱形鱼类的出肉加工。棱形鱼类,是指鱼体外形像织梭一样的鱼类。这类鱼多是肉厚刺少,适宜用来出肉,如大黄鱼、小黄鱼、黄姑鱼、鲤鱼、蹶鱼等。以黄花鱼为例,将黄花鱼头朝外,腹向左放在菜墩上,左手按着鱼,右手持刀。从背鳍外贴脊骨,从鲤盖到尾割一刀,再横片进去,将鱼肉全部片下,另一面也如法将肉片下。最后,把两块鱼肉边缘的余刺去净,再将皮去掉(也有不去皮的)。2 .扁型鱼类的出肉加工。以牙鲜(偏口)鱼为例,将鱼头朝外,腹向左平放在菜墩上,从鱼的背侧线划一刀直到脊骨,再贴着刺骨片进去,直到腹部边缘,然后将鱼肉带皮撕下,背部的出肉需两次才能全部取下。再将鱼翻过来,出
5、另一面的肉,方法相同。最后将余刺和皮去掉。3 .长型鱼类的出肉加工。长型鱼类多是长圆柱体型,如海鳗、鳗鲫、黄鳍。长型鱼类的脊骨多是三棱形的。以鳍鱼的出肉加工为例,有生出和熟出两种。生出肉加工的操作过程是:将鲜鱼宰杀放尽血后,用左手捏住鱼头,右手将刀尖从颈口处插入,随即紧贴脊椎骨一直向尾部剖划,划为两条,去掉全部脊骨。鳗鲫和海鳗的生出肉加工方法与此大体相同。鳍鱼的熟出肉加工操作过程是:将烫死的鳍鱼进行“划鳍”。“划鳍”有划“双背”和“单背”之分,划双背,就是将鲜鱼划成鱼腹一条,鱼背一条(即整个背部肌肉连成一片,中间不断开)。划单背,就是划成鱼腹两条,鱼背两条(即整个背部肌肉中间断开成为两条)。应
6、当注意,鳍鱼的骨头不要丢弃,可用于制取鲜汤。鳗鲫和海鳗的出肉加工,都是生出,基本方法和黄鳍的出肉加工相同。(二)虾的出肉加工出虾肉也叫出虾仁,有挤、剥两种方法。挤的方法一般用于小虾,可捏着虾的头尾,用力将虾肉从脊背处挤出。剥的方法一般用于大虾,将虾头去掉(另作他用)再将虾皮剥下,虾尾留否应根据菜肴的要求而定。另外,还有将虾煮熟再剥出虾肉的。河虾在45月中旬有虾子及虾脑,在出肉加工中应加以利用。取子时应将虫下放在清水中漂洗,去掉杂物,将虾子上笼蒸透成块,然后弄散备用。也可用慢火炒熟后再用。虾脑也可取出,盛入碗内,另作他用(其色泽红艳,可代替人工色素)。(三)蟹的出肉加工出蟹肉也叫剔蟹肉,是先将蟹
7、蒸熟或煮熟,然后分部位出蟹肉和蟹黄。1 .出腿肉。将蟹腿取下,剪去一头用摊面杖在蟹腿上向剪开的方向滚压,把腿肉挤出。2 .出整肉。将蟹螯扳下,用刀拍碎整壳后,取出繁肉。3,出蟹黄。先剥去蟹脐,挖出小黄,再掀下蟹盖,用竹签剔出蟹黄。4.出身肉。将掀下蟹盖的蟹身,用竹签剔出蟹肉。也可将蟹身片开,再用竹签剔出蟹肉。(四)贝壳类的出肉加工1 .海螺的出肉加工。将海螺壳砸破,取出肉,摘去螺黄,取下庵,加食盐、醋搓去海螺头的黏液,洗净黑膜。用此法出肉,肉色洁白,但出肉率低,适用于红烧等烹调方法制作菜肴。另一种方法是将海螺洗净后,放入冷水锅内煮至螺肉离壳,用竹签将螺肉连黄挑出洗净。用此法出肉,螺肉色泽较差,
8、但出肉率较高,适用于红烧等空调方法制作菜肴。2 .鲜鲍鱼的出肉加工。鲍鱼贝壳大,椭圆形,单面壳。鲜鲍鱼的出肉较为简单。用薄利刃紧贴壳里层,将肉与壳分离,然后将鲍鱼肠等洗净。3 .蛤类的出肉加工。一般都先洗净,后放入冷水锅中煮洗,捞出后将肉剥下。另一种方法是生出,将个大的蛤类(如文蛤)洗净后,一片两月,将肉取下。4 .贻贝、毛蛆、蛭类的出肉加工。大多是洗净后放入冷水锅内煮开,捞出将肉取下5 .牡蛎的出肉加工。牡蛎出肉加工也分生出和熟出两种。熟出是将海蛎子带壳洗净,放入冷水锅中煮熟,将肉取出。熟出的优点是肉中无残壳、干净,但不及生出的鲜美。生出,是用一种专用工具,将附在岩石上的牡蛎上壳掀掉,将肉取
9、下,然后去净残壳。第二节分格取料分档取料就是把已经宰杀的整只家畜、家禽,根据其肌肉、骨骼等组织的不同部位进行分类,并按照烹制菜肴的要求,有选择地进行取料。分档取料是切配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它直接关系到菜肴的质量。一、分档取料的作用(一)保证菜肴的质量,突出菜肴的特点由于家畜各部位肉的质量不同,而烹调方法对原料的要求也多种多样,所以在选择原料时,就必须选用其不同部位,以适应烹制不同菜肴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菜肴的质量,突出菜肴的特点。(二)保证原料的合理使用,做到物尽其用根据原料各个不同部位的不同特点(质量)和烹制菜肴的多种多样的要求,选用相应部位的原料,不仅能使菜肴具有多样化的风味、特色
10、,而且能合理地使用原料,达到物尽其用。二、分档取料的关键(一)熟悉原料的各个部位,准确下刀例如,从家畜、家禽的肌肉之间的隔膜处下刀,就可以把原料不同部位的界限基本分清,这样就能保证所取不同部位原料的质量。(二)必须掌握分档取料的先后顺序取料如不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就会破坏各个部分肌肉的完整,影响所取原料的质量,并造成原料的浪费。三、分档取料的方法(一)家禽鸡、鸭、鹅等家禽的机体构造和不同部位肌肉的分布大体相同。下面以鸡为例,来说明家禽的各部位名称、用途和分档取料的方法。1 .鸡的各部位名称与用途。鸡头:多用于吊汤或煮、酱。鸡颈:可用于煮、炖、烧等烹调方法。脊背:脊背两侧各有一块肉,俗称“栗子肉
11、”或“腰窝肉”。此肉老嫩适宜,无筋,适用于爆炒等。脊骨多用于制汤。胸脯肉和里脊肉:里脊肉俗称“鸡芽子”,是鸡全身最嫩的肉。胸脯肉仅次于里脊肉,宜用于拉鸡丝或制成大片。多用于爆、炒或制茸等。鸡翅膀:不宜用于出肉,多带骨用于煮、炖、婀、红烧、酱等。腿肉:肉厚,但较老,多用于烧、扒、炖等。鸡爪:用于煮汤、制冻或卤酱等。2 .鸡的分档取料方法。鸡的分档取料亦称“剔鸡”,主要步骤与方法是:左手握住鸡的右腿,使鸡腹向上,头朝外。右手持刀,先将左腿根部与腹部相连接的肚皮割开,再将右腿同部位的皮割开,把两腿向背后折起,把连接在脊背的筋割断,再把腰窝的肉割断剔净,左手握住两腿用力撕下,沿鸡腿骨骼用刀划开,剔去腿
12、骨。然后,左手握住鸡翅,用力向前顶出翅根关节,右手持刀将关节处的筋割断,将鸡翅连同鸡脯肉用力扯下,再沿翅骨用力划开,剔去翅骨,将鸡里脊肉(鸡牙子)取下即成。鸭、鹅的出肉加工与鸡基本相同。(二)家主要介绍猪、牛、羊各部位名称及用途。1潴头:从宰杀刀口至颈椎顶端处割下。尾:从尾根处割下。以上合称头尾部位。头和尾一般用于酱、烧、煮等。上脑:位于背部靠近颈处。在扇面骨上面。这块肉质地较嫩,瘦中夹肥,俗称“第二刀前槽”,适用于炸、熠、炖、炯等。夹心肉:位于前槽、颈和前蹄鹘的中间肉,有老筋,吸水性强,适宜制陷、做丸子等。在夹心肉部位内有小排骨。在剁去前蹄骨的落刀处,用刀在肋骨下面向上推过去,剔下胸前的排骨
13、,即是小排骨。小排骨肉不老不嫩。最适宜烹制糖醋排骨、椒盐排骨,也可煮汤等。这块肉的前部俗称“硬肋”。在小排骨的下面有一长条瘦肉,称为“梅子肉”,宜用于制馅及做肉丸等。前蹄鹘:可在腕骨处割下取得。蹄鹘皮厚筋多,胶质重,适宜于红烧、清炖等。颈肉:俗称“血脖”“槽头肉”,可沿脑顶骨直线切下取得。肉老质次,肥瘦不分,多用于制馅等。前脚爪:可在爪部的腕骨处割下取得。只有皮、筋、骨,而没有肉,胶质蛋白丰富,剥去蹄壳后才能烹制,多用于红烧、酱、煮汤、制冻等。从脚爪中可抽出一根粗筋,晾干即为“蹄筋”。从前脚爪抽出的蹄筋涨发性差,质量不如后脚爪的好。脊背:猪的脊背部位,包括里脊、外脊、大排骨。外脊附着在大排骨上
14、面,在剔大排骨时,要注意外脊的完整,并把外脊肉取下。大排骨筋少肉嫩,可用于炸、煎、烤等。外脊俗称通脊、硬脊、扁担肉,是猪身上较嫩的肉,可用于炸、熠、爆、炒等多种烹调方法。里脊肉是位于外脊的内侧(肋骨的下面),从腰子到分水骨之间的条肉,呈一头稍细的圆长条形,肉质细嫩,适用于炸、熠、爆、炒。五花肋条:一般带排骨的称为方肉,不带骨的称为“五花肉”。五花肉又分为硬肋、软肋,亦叫“硬五花”“软五花”。五花肉的特点是肥瘦肉有规则地间层排列,呈“五花三层”。硬五花肉一般多用于煮、汆、红烧、粉蒸等。软五花一般用于炖、炯等。在此部位还有猪板油、网油等,剥下可熬油或作他用。奶脯:俗称“肚囊子”,在猪腹部位。此部位
15、的肉质量较差,都是些泡泡状的肥肉,皮可制冻,肉可炼油。以上自脊背至奶脯3个部位统称“方肉”部位。臀尖:位于猪臀的上部,都是瘦肉,肉质细嫩,可代替里脊肉。适用于爆、煎、熠、炒、炸等。坐臀:后腿上面紧贴肉皮的一块长方形肉,一端厚、一端薄,肉质较老,丝缕较长,一般用于煮、酱、炒等。外裆:又名后腿肉、弹子肉。位于分水骨下面。后腿前部的瘦肉,肉质较嫩,可代替里脊肉,多用于炒、炸、熔等。后蹄骨:又名后肘把。可从腕骨处卸下,肉质坚实,可用于红烧、清炖等。在蹄笛下面和脚上面还有一块膝踝筒,俗称“蹄圈”,可用于清炖、酱等。后脚爪:可从膝股骨处割下取得,从中抽得的蹄筋,干制后涨发性较强,比前爪的好。脚爪只有皮、筋、骨,剥去蹄壳后才能烹制食用,多用于酱、煮、制冻等。以上自臀尖至后脚爪5个部位,统称后腿部位。“火腿”的部位名称及用途:油头:宜用于烧、扒等。升肉:宜用于切丝。草鞋底:适用于冷拼。手袖:宜用于煮、烧、制汤。脚:宜用于炖、烧。皮、肥肉、骨(要敲碎):宜于制汤。2 .牛牛的各部位名称和用途与猪相仿,但有些部位肉的质量与猪有所不同,用途也不一样。头:皮多,骨多,肉少,有瘦无肥,适宜酱、烧。尾:肉质肥美,适宜于炖、煮、烧、酱。以上合称头尾部位。上脑:位于脊背前部,靠近后脑。肉质肥嫩,可用于烤、炒、涮等。前腿:位于颈肉后部,包括前胸和前腱子的上部。肉质较老,适用于红烧、煮、酱、制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