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空洞症的发病机制及手术治疗研究进展.docx
《脊髓空洞症的发病机制及手术治疗研究进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脊髓空洞症的发病机制及手术治疗研究进展.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脊髓空洞症的发病机制及手术治疗研究进展脊髓空洞症是脊髓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病变。其特点是脊髓内形成囊肿(CySt)样改变,这种囊肿随时间由内向外不断扩大,压迫并损伤脊髓神经组织,导致四肢力量逐渐减弱,背部、肩部、手臂及腿部僵硬,并出现慢性疼痛;也可出现头痛、温感觉消失、膀胱及括约肌功能丧失等表现。大部分患者呈缓慢进展,但也可能因咳嗽或者紧张等导致急性症状。美国神经疾病和中风研究所将脊髓空洞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伴随Chiari畸形的脊髓空洞;另一类是不伴随Chiari畸形,即由于创伤、脑膜炎、脑出血、肿瘤或者蛛网膜炎等引起的脊髓空洞。脊髓空洞形成的部位以及影响的范围不同,出现的症状不同。目前对脊髓
2、空洞症形成的原因和确切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手术治疗也未达成共识。现就脊髓空洞症的发病机制及手术治疗进展综述如下。发病机制既往经典理论1965年Gardner提出“水锤理论(WaterHammer)”,认为脑脊液因进入蛛网膜下腔通路受阻而不断冲击脊髓形成水锤效应。此理论的前提是空洞与第四脑室相通,但Mi1horat等发现大部分脊髓空洞并未与第四脑室相通。Wi11iams提出颅-脊压力分离理论,认为Va1SaIVa动作(吸气后强力闭呼动作)时颅内压升高,但近端蛛网膜下腔阻塞致脊髓上下压力不均,脑室系统和硬膜下腔出现压力分离,脊髓下端对上端脑脊液产生抽吸(suck)效应,空洞形成后咳嗽或喷嚏使硬膜外静
3、脉丛迅速充盈,压迫管状空腔(syrinx)下端,腔内液体被挤压冲击中央管及周围实质产生搅动(SIOSh)效应。O1dfie1d等则提出异常搏动波(AbnOrnIaIPU1SeWaVe)理论,认为后脑(hindbrain)部分阻塞导致脊髓受压,脑脊液的异常搏动波切割中央管,导致空洞扩大。但1evine认为上述所有理论不能解释空洞内压力高于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压力,并且发生胶质增生、水肿、血管壁增厚等现象;他提出站立位或者咳嗽时,由于心动周期导致的脑脊液脉冲式搏动会在梗阻处上方形成短暂的脑脊液高压,梗阻处上部的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而下部则发生塌陷,血管口径大小的不均匀改变对脊髓产生机械压力,加上静脉和
4、毛细血管扩张导致血-脑脊液屏障部分破坏,使得晶体和蛋白样液体产生超滤效应。较多学者认为脊髓管状空腔内的液体是由于蛛网膜下腔压力增大所致,但GreitZ认为脊髓空洞是由于脊髓内部压力增高,空腔内液体源自压力相对较高的脊髓微环境中的细胞外液。心脏收缩期脑脊液搏动波的产生是来自脑外动脉而不是脑组织的扩张,由于髓内搏动压增加扩大了细胞外空间,改变了脊髓微循环,导致细胞外液增多,进而促使囊肿形成。不同类型脊髓空洞的发病机制脊髓空洞伴ChiariI畸形脊髓空洞有40%805%伴随有症状的Chiari1畸形。对于其发病机制,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脑脊液(CSF)流体动力学方面。Shaffer等研究Chia
5、riI畸形流体动力学认为,主要相关参数有几何结构、脑脊液流速和体积流量、顺应性和组织的机械性能、脑脊液压力和流动阻力。通过手术减压可以明显缓解临床症状,似乎几何结构是问题的关键,但同时手术也会改变脑脊液循环系统的顺应性;几何结构的研究难点在于把正常的解剖结构转换成数字图像,而且心动周期中组织的移动对于流体动力学影响也不清楚。对于脑脊液流速,HaUghtOn等比较了Chiari畸形患者和正常人心脏收缩期和舒张期脑脊液流速,发现术前Chiari畸形患者心脏收缩期平均流速的峰值明显高于正常人(77.5pxsversus60px/s)。但不同研究之间差异较大,如Do1ar等观察到颈椎前侧蛛网膜下腔喷射
6、性(f1uidjet)流速,行减压手术后,脑脊液流速的峰值降低;但SakaS等发现患者术前脑脊液的流速在同一位置低于健康人,术后脑脊液流速增高,因此用脑脊液流速解释也不充分。A1perin等研究颅内顺应性时发现容积流量(vo1umef1ow)可以更好地解释生物力学环境的改变。正常人C2水平容积流量峰值(215m1min)高于CM1患者(19OnI1min),但是两者流体替换的净容积基本相同(正常人057d,患者0.56m1),可能是由于小脑扁桃体疝引起阻力增加,并通过心动周期影响脑脊液流速,但流量却没有发生相应的改变。椎管内压力增加使得在阻力增加的情况下仍能保持流体容积。长期高压会引起脑脊髓组
7、织弹性改变,进而导致系统顺应性改变。MadSen等认为正常情况下,蛛网膜下腔可以像滤波器一样抑制大脑血流搏动性的传入,以平稳地供血给周围神经组织,阻塞等任何破坏都会改变系统顺应性,进而减弱蛛网膜下腔对脑血流搏动波的阻尼效应(dampingeffect)。总之,目前还不清楚脊髓空洞发病机制中哪种流体动力学参数起关键作用,也可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才能解释病变发生的原因。创伤后脊髓空洞Shie1ds等对创伤后脊髓空洞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创伤部位脊髓拴系(tethering)在脊髓创伤后空洞形成中起关键作用。拴系上方脑脊液压力增大,迫使CSF通过血管周围间隙(VirChOWrobinSPaCeS)
8、进入脊髓空洞管状空腔,由于很多管状空腔并不与第四脑室相通,脑脊液不能直接进入管状空腔,而是透过脊髓实质的细胞及细胞外间隙。K1ek1amp.Greiz等认为单纯脑脊液流体动力学不能解释空洞的形成和扩大,脊髓内液体的转运和组织的通透性也非常重要。正常情况下,脊髓中央管液体的进出是平衡的,但是管状空腔增大时,则进多于出,但后期当管状空腔稳定时,同样会达到进出平衡。创伤会导致脊髓内发生解剖学和分子学改变。VaqUero等发现脊髓空洞进展时,裂隙样的脊髓中央管不断扩大,室管膜细胞的数量增加,形状也由正常的立方形变成扁平甚至发生结构破坏,后期室管膜细胞之间空隙不断增大,同时周围血管扩张也会影响水的转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脊髓 空洞 发病 机制 手术 治疗 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