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前病变的发病机制及早期胃癌筛查方法的研究进展2023.docx
《胃癌前病变的发病机制及早期胃癌筛查方法的研究进展202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胃癌前病变的发病机制及早期胃癌筛查方法的研究进展2023.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胃癌前病变的发病机制及早期胃癌筛查方法的研究进展2023胃癌是全球发病率第5位、病死率第4位的恶性肿瘤。在我国,胃癌发病率仅次于肺癌、结直肠癌,位居恶性肿瘤第3位,2023年我国新增胃癌病例47.9万例,胃癌相关死亡例数37.4万例。根据1auren组织学分类,胃癌分为肠型和弥漫型。Correa提出的胃癌级联反应,即慢性浅表性胃炎一慢性萎缩性胃炎一肠上皮化生一异型增生一胃癌,是目前广泛认可的肠型胃癌形成的主要模式。因此,胃癌前期变化主要包括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第4版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中,将胃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称为癌前状态,将异型增生或上皮内瘤变称为癌前病变,为了统一描述,本文中将
2、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或上皮内瘤变统称为癌前病变。2008年一项研究表明,经过5年的随访,萎缩性胃炎的人群中胃腺癌的累积发病率为0.6%,肠上皮化生的人群中胃腺癌的累积发病率为1.2%,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人群中胃腺癌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3.1%和29.5%。幽门螺杆菌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人类致癌物,可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胃癌的发生发展,并且是慢性活动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发生的主要原因。大量研究表明,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改善胃黏膜炎症反应,减缓或逆转胃黏膜萎缩,从而降低癌前病变的发生及向胃癌进展的风险,但是否能逆转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存在争议,可能与研究人群的种族、样本大小、
3、随访时间的异质性有关。近年来也有研究认为,根除幽门螺杆菌对逆转或阻止胃癌前病变的进展可能存在不可逆点,即根除幽门螺杆菌带来的逆转效应只在胃黏膜萎缩前发挥作用,超过这个不可逆点,癌前级联就不能再逆转。1ee等的研究表明,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没有减少个体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也没有降低其组织学严重程度,在基线诊断为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的个体中,根除幽门螺杆菌后,癌前病变的进展比尚未发生肠上皮化生(仅为非萎缩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的个体更快。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外,胆汁酸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癌变的影响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一项涉及2283例患者的大规模多中心研究结果表明,胆汁酸反流后肠上皮化生发病率呈相关性增加
4、,并且提出胃内高浓度的胆汁酸是导致肠上皮化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胆汁酸及胆盐可破坏胃黏膜的黏液-碳酸氢盐屏障,导致H+反渗,并且在低PH值的情况下,十二指肠反流液中结合型胆汁酸转化为细胞毒性更强的次级胆汁酸和游离型胆汁酸,引起胃黏膜损伤。除此之外,反流会造成肠道细菌的菌群移位,导致胃内微生物菌群紊乱,从而加重黏膜炎症反应,甚至癌变。一.胃癌前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1.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肠上皮化生:一项涉及7436例患者的O1GA胃炎分期预测胃癌风险的长期随访研究表明,胃黏膜萎缩的程度和范围与胃癌发生的风险呈显著性相关,01GA01GIMIIV期的患者进展为胃癌的风险为17.5%,明显高于局限性萎缩的
5、患者。肠上皮化生是萎缩性胃炎的后期改变,以慢性炎症应答为主要表现,胃干细胞重新化生成肠型上皮取代正常的胃黏膜,持续的慢性炎症过程导致干细胞进一步积累基因损伤,最终导致异型增生和胃癌。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CDX)1(CDX1)和2(CDX2),在肠道上皮细胞的发育、分化和肠道表型的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一般情况下,正常胃黏膜不表达CDX1或CDX2,但在肠上皮化生的胃黏膜及胃癌中表达均增高。有研究利用CDX1/CDX2转基因小鼠建立肠上皮化生模型,发现CDX1转基因小鼠的胃黏膜完全被肠上皮化生黏膜所取代,包括所有4种肠上皮细胞(吸收性肠上皮细胞、杯状细胞、肠内分泌细胞和潘氏细胞),而CDX2转基因
6、小鼠中仅观察到假幽门腺化生。这些结果表明,CDX1在胃黏膜向肠型的分化中发挥了作用。目前对CDX基因表达调控的了解还不全面,其可能与连环蛋白(atenin)介导的经典Wnt信号通路、核因子KB(Nf-B)信号通路等信号分子有关。研究发现,CDX1是T细胞因子(TCf)/淋巴样增强因子(1ef)atenin依赖的反式激活的直接转录靶点,CDX1基因启动子区含有多个TCf结合序列,可与Tcf1ef1atenin复合物结合,介导伊Catenin依赖的反式激活。而CDX2则可通过上调Kruppe1样因子4(K1F4)、绒毛蛋白1(VI11IN1/VI11)和黏蛋白2(MUC2)的表达来促进肠上皮化生的
7、发生。止匕外,Nf-B通路也参与了这一过程。Asano等研究发现,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中,核甘酸结合寡聚结构域1(N0D1)介导的天然免疫反应,调控胃黏膜CDX2的表达和肠上皮化生。在N0D1缺陷小鼠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小鼠胃上皮细胞Nf-KB的p65亚基核表达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作为N0D1下游信号分子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3(TRAF3)抑制了Nf-KB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下调了CDX2的表达。也有研究发现,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起源细胞位于胃峡部,在大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K-rasG12D突变背景下,胃峡部的转录因子MIST1阳性的干细胞表现出克隆性扩增,导致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发生。胆汁酸作
8、为一种信号分子,通过激活其核受体法尼醇X受体(FXR)和膜受体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1(GPBAR1,又称TGR5)等调控下游信号通路,从而诱导肠上皮化生及胃癌发生。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重要的非编码小分子RNA,最近有研究发现miRNAs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胃癌中发挥关键作用。1i等研究发现,鹅去氧胆政CDCA)反流后激活FXR通过miR-92a-15p叉头框蛋白D1(FOXD1CDX2通路调节肠上皮化生的发生,胆汁酸可促进miR-92a-1-5p表达上调,导致其靶蛋白FOXD1表达受到抑制,从而解除了对NF-KB通路的抑制作用,使CDX2水平升高。Yuan等研究表明,胆汁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胃癌 病变 发病 机制 及早 方法 研究进展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