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科鼻腔疾病治疗常规.docx
《耳鼻咽喉科鼻腔疾病治疗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耳鼻咽喉科鼻腔疾病治疗常规.docx(1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耳鼻咽喉科鼻腔疾病治疗常规一、急性鼻炎急性鼻炎即伤风、感冒,气候变化时多发。病原多为流感病毒、鼻病毒和冠状病毒,由飞沫传播,全身抵抗力减退时易感染发作,是鼻腔黏膜的急性炎症,常与鼻窦、咽喉、气管等上呼吸道炎症并发。1.症状(I)潜伏期13d,鼻腔内干燥,喷嚏、发痒,眼结膜可有异物感。(2)可伴发热、头胀、食欲减退、疲乏等全身症状。(3)鼻塞、多量清水涕,鼻黏膜红肿,鼻道有黏性分泌物。(4)病程一般1周左右,逐渐恢复正常。若病情未得到控制可引起鼻窦炎、中耳炎、咽喉炎、气管炎等并发症。2.检查(1)鼻黏膜充血肿胀,早期可见水样分泌物。(2)严重患者后期可有黏脓性分泌物。(3)可并发急性咽炎、急性鼻
2、窦炎、急性分泌性中耳炎。3.诊断要点(1)鼻塞、多量清水涕。(2)鼻黏膜充血肿胀,伴发热、头胀、食欲减退、疲乏等全身症状。4.治疗(1)注意休息,保证能量供给,多饮水。(2)对症治疗:鼻腔使用血管收缩药,减轻鼻塞,可应用清热解毒、祛风散热、抗病毒药缓解症状。(3)若合并其他并发症应给予相应的治疗。二、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是发生于鼻黏膜的过敏性疾病,有间歇性和持续性之分;病情可分为轻、中、重度,轻度为对生活质量无明显影响的患者,中、重度为影响日常的工作和睡眠的患者。引起过敏性鼻炎的变应原为尘螭、动物皮毛、化学物质、植物花粉等。1 .症状(1)阵发性鼻痒、喷嚏、大量清水涕及鼻塞。(2)眼睛痒、眼结
3、膜充血、流泪。2 .检查(1)鼻黏膜苍白水肿,中下鼻甲肥大,有时呈紫蓝色。(2)持续发作多年的患者可见中鼻甲或下鼻甲息肉样变。(3)皮肤点刺试验阳性,血清特异性IgE升高。3 .诊断要点(1)鼻痒、喷嚏、清水涕及鼻塞4大症状有2个或2个以上的症状出现。(2)皮肤点刺试验阳性。4 .治疗治疗原则是尽量避免过敏原,正确使用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以及抗白三烯等药。用药效果不理想的可行特异性免疫疗法。对变应性鼻炎,积极有效的治疗可预防和减轻哮喘的发作。(1)避免接触过敏原:对已经明确的过敏原,应尽量避免与之接触。花粉症患者在花粉播散季节尽量减少外出。对真菌、室尘过敏者应室内通风、干爽等。对动物皮屑、羽毛
4、过敏者应避免接触动物。(2)药物治疗:由于服用简便,效果明确,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措施。1)抗组胺药:抗组胺药对于本病患者是重要的治疗药物,能与炎性介质组胺竞争H1受体而阻断组胺的生物效应,部分抗组胺药还兼具消炎作用,对治疗鼻痒、喷嚏和鼻分泌物增多有效,但对缓解鼻塞作用较弱。目前不主张使用有明显嗜睡作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氯苯那敏、赛庚味、澳苯那敏等),而用无嗜睡作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也可以使用鼻内局部用的抗组胺药(如氮革斯汀等)。2)糖皮质激素:鼻用糖皮质激素是中至重度过敏性鼻炎患者的一线疗法,常用的有布地奈德、糠酸莫米松、丙酸氟替卡松等鼻喷雾剂。3)白三烯受体拮抗药:对于
5、过敏性鼻炎伴哮喘患者是非常重要的药物,常用的有孟鲁司特(顺尔宁)。4)抗胆碱药:用于治疗鼻溢严重者。0.03%澳化异丙托品喷鼻药可明显减少鼻水样分泌物。5)肥大细胞稳定药:色甘酸钠稳定肥大细胞膜,防止脱颗粒释放介质。临床上应用2%溶液滴鼻或喷鼻。6)减充血药:鼻塞严重时才使用,多采用鼻内局部应用制剂。目前国内常用的为麻黄碱和羟甲嗖林,连续使用不能超过7do(3)特异性免疫疗法:对于长年发作,药物治疗效果不好的过敏性鼻炎可采用免疫治疗。目前所用的免疫治疗主要是针对尘螭过敏原导致的过敏性鼻炎进行的脱敏治疗,免疫治疗的疗程不少于2年。5岁以上儿童选用皮下免疫治疗,学龄前儿童(4岁以上)可用舌下免疫治
6、疗。三、鼻腔脑膜脑膨出鼻腔脑膜脑膨出是指一部分脑膜或脑组织通过先天性颅骨缺损疝至颅外而形成的一种先天性畸形。膨出物来自颅前窝者最多,常侵入鼻根、鼻腔、眶内;颅中窝者很少,常侵入鼻咽部;颅后窝者极少,侵入鼻咽或口咽部。若突出物仅为脑膜,则为脑膜膨出;若膨出物中含脑组织则为脑膜脑膨出。临床上很难区分,治疗原则相同,故统称为脑膜脑膨出。按膨出物的位置大体分为鼻外型和鼻内型。1 .症状(1)鼻阻:多见于鼻内型,新生儿及儿童持续性鼻不通气,哺乳困难。(2)神经系统症状:若膨出物为具有功能的脑组织,患者会出现相应的功能障碍,少数患者可有智力障碍及癫痫发作症状。(3)脑脊液鼻漏:检查时不可对包块贸然试行穿刺
7、或取活检,因可造成脑脊液鼻漏。2 .检查(1)鼻镜下可见鼻腔或鼻咽表面光滑肿物,表面光软,触之较软。(2)颅面部肿块:患儿颅面部可见质软肿块,若位于鼻根部可使眼距增宽;患儿哭闹、憋气时肿块可增大,可触及与心律一致的搏动感。(3)颅面联合畸形:经蝶窦的脑膜脑膨出经常伴发唇腭裂、眼距增宽、眼球移位或萎缩、视网膜病变、视神经发育不全等颅面联合畸形。(4)CT、MRI有助于明确诊断。CT可以清楚显示颅底骨质有无缺损,MR1有助于提示膨出物的来源。3 .诊断要点(1)新生儿或儿童持续性鼻阻。(2)鼻腔顶部或鼻咽顶部有光滑柔软的肿块。(3)鼻根部膨隆,眼距增加。(4) CT及MR1显示鼻颅底缺损、肿块来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鼻咽 喉科 鼻腔 疾病 治疗 常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