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科鼓膜硬化治疗常规.docx
《耳鼻咽喉科鼓膜硬化治疗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耳鼻咽喉科鼓膜硬化治疗常规.docx(1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耳鼻咽喉科鼓膜硬化治疗常规鼓室硬化亦称鼓室玻璃变性,是指中耳经历了长期慢性炎症后,在愈合过程中所遗留的中耳结缔组织退行性变。VonTro1tsch在1869年首次描述这种病变为中耳黏膜最深层纤维组织的硬化,在鼓膜和鼓室黏膜的上皮下形成斑块状胶原组织沉积。发生在鼓膜者为钙化斑,发生在鼓室黏膜者,黏膜变成乳皮样物质,被覆在听骨表面和卵圆窗及圆窗周围,与骨质黏着,好像覆盖了一层包膜。累及上鼓室者较重,累及下鼓室者较轻。听骨及肌腱最易受累。1955年,ZOnner详细描述了其临床症状,提议将这种病变作为一种单独的疾病,并命名为tympano-sc1erosiso随着鼓室成形术、镣骨手术的广泛开展和手术
2、显微镜的普遍应用,鼓室硬化已经被耳科医师广泛认识。尽管鼓室硬化是一种单独的疾病,但由于是和慢性中耳炎同时存在或成为其结果,因此2002年被归入中耳炎后遗症范畴。鼓室硬化的发病率各家报道差异较大,国外在9%38%之间,国内在3.7%11.7%之间。儿童和成人均可发病,但1030岁发病率较高,女性多于男性。是引起传导性聋的重要原因之一。一、鼓室硬化的病因鼓室硬化的病因虽然比较复杂,但主要病因是急性坏死性中耳炎和慢性中耳炎,尤其是慢性中耳炎。其次的病因是鼓膜切开置管术。1.慢性中耳炎在慢性中耳炎中,鼓室硬化的发生率为20%43%。1993年,Bhaya等总结196例(319耳)中耳炎,发现鼓室硬化发
3、生率为14.1%(45/319),大部分为40岁以上患者(86.7%),男女比例为16:Io1999年,ASiri等报道鼓室硬化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发生率为11.6%(90/775),其中85.6%(77/90)为干耳。2010年,Ho等报道在慢性中耳疾病中存在鼓室硬化的概率为5.5%,其中慢性中耳炎是最为常见的病因,占94.1%。2.鼓膜切开置管术鼓室硬化又是鼓膜切开置管术后常见的并发症,Ka1eiog1u等对366鼓膜切开置管术耳的分析发现,74耳(20.2%)具有鼓室硬化病变。FriednIan等对81例双耳鼓膜切开置管术儿童和131例未行耳科手术者进行随访对比观察,发现双耳鼓膜切开置管
4、术儿童的鼓室硬化发生率为35%(21/81),而对照者仅.4%(15/131),且在再次行鼓膜切开置管术的儿童中,鼓室硬化发生率更高。2010年,BrOWning等综合分析既往10个临床研究共1728例分泌性中耳炎儿童,结果显示鼓膜置管后鼓室硬化的发生率为13o鼓膜切开置管术引发致鼓室硬化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机械性损伤和鼓膜固有层的血管化作用可能在鼓室硬化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鼓膜通气管置入前的吸引器抽吸作用更易导致鼓室硬化的发生;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率逐渐降低,但是鼓膜切开置管术的后遗症(鼓室硬化、严重的鼓膜萎缩内陷、听力下降、继发性胆脂瘤、永久性鼓膜穿孔)却逐渐增加;鼓膜切
5、开置管术后,鼓室硬化的男女发病率之比为2.29:1;鼓膜通气管留置的时间是最主要因素,时间越长,发病率越高,而鼓膜通气管的大小对发病率影响则不大。二、鼓室硬化的病理学特征鼓室硬化多发生在中耳黏膜及鼓膜,位于鼓室内的韧带、肌腱亦可硬化、骨化。听骨链可被硬化病灶包绕,甚至包埋。硬化病变一般多见于上鼓室,前庭窗区和听骨周围。较少侵及下鼓室、蜗窗及咽鼓管鼓口,或仅当病变甚为广泛时方始受累。新近的研究发现在中耳腔内,鼓室硬化多见于槌骨(79.8%),但多处出现硬化组织的病例超过半数(51.2%)01 .光镜下特征表现为黏膜上皮下结缔组织内和鼓膜固有层包括黏膜下结缔组织层、上皮下结缔组织层、外放射状胶原纤
6、维层和内环状胶原纤维层中,结缔组织透明变性,或称玻璃样变性,多数伴有钙质沉着,少数可发生新骨形成。胶原组织退变、增生可能是因炎症大量破坏黏膜纤毛和腺体,渗出物质不能排出。增厚的胶原纤维融合、机化、玻璃变性,细胞成分和毛细血管消失,最终形成均匀一致的葱头皮样白色斑块硬化斑块。2 .手术显微镜下特征硬化斑块组织表现为2种特征:软乳酪样壳片,与骨质粘着不重,像洋葱皮样可以剥下;坚实白色硬块,与骨粘着紧密,很难剥除,去除后不久再产生。组织显微镜下,斑块为玻璃样变胶原组织,无细胞及血管,覆盖以很薄的扁平上皮。电镜超微结构显示细胞外间隙胶原纤维增生、退行性变和钙质沉着。对硬化斑块进行生化分析发现其主要成分
7、为磷酸钙盐。3 .临床病理类型临床上鼓室硬化一般被分为2种类型:病变只限于黏膜或黏骨膜内,黏膜的上皮层、骨膜和骨组织未遭破坏,称硬化性黏膜炎或硬化性黏骨膜炎。这种硬化组织容易被剥除,可遗留完整的骨膜或骨面。此型较多见。病变迸一步侵犯骨质表层,称为破骨性黏骨膜炎。此种硬化组织较难剥除,易损伤周围组织,故手术须特别细致。此型少见。三、鼓室硬化形成机制中的免疫学因素迄今确切机制还不十分明了。鼓膜、鼓室外伤(包括医源性损伤)引起的自身免疫性损伤是很早就提出的观点,但一直缺乏直接确切的证据。进入21世纪以来,已经有许多证据证明鼓室硬化形成过程中存在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1炎症细胞、细胞因子与介质参与研究发
8、现,中耳炎时,巨噬细胞首先浸润中耳,然后是B细胞、T细胞,以及I1-6mRNA,它们在感染后1小时后即出现,显示了鼓室硬化形成的炎症反应。进一步研究表明,除了I1-6外,还有其他炎症细胞因子、炎症介质和酶类参与鼓室硬化形成的炎症反应,例如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I1-E6、8,肿瘤坏死因子(TNF),转化生长因子-B(TGF-0)以及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和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s)系统等。在病理状态下,在各种细胞因子、炎症介质和酶的刺激作用下,首先表现中耳黏膜极度的增生,其次巨噬细胞分化成为破骨细胞,进而参与骨的重塑。巨噬细胞和细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鼻咽 喉科 鼓膜 硬化 治疗 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