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科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治疗常规.docx
《耳鼻咽喉科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治疗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耳鼻咽喉科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治疗常规.docx(1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耳鼻咽喉科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治疗常规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AFRS)是指发生以IgE介导的对真菌的变态反应(皮肤试验阳性),并存在含有真菌菌丝的嗜酸性粒细胞黏蛋白的鼻窦炎。临床上多表现伴发哮喘、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以及鼻息肉和变应性鼻炎。对AFRS的认识仅30余年,最初(1976年)的认识是源自一例变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ABPA),诊治医师Safirstein在该例患者的鼻腔内发现一种稠厚黏胶样的、可培养出曲霉菌的嗜酸性粒细胞黏蛋白,但那时他认为只是普通的鼻腔鼻窦炎症而已。五年后的1981年,Miner首次描述了鼻窦中这种黏蛋白的组织病理学,并明确指出其与已经公认的ABPA从肺中取出的黏液的
2、组织病理学是相似的。然那时对鼻窦这种疾病的本质仍然很模糊。AFRS的正式记载是KatZenStein等在1983年报道的6例,提出该疾病是曲霉菌引起的一种发生在鼻腔鼻窦的变态反应性疾病,遂命名为变应性曲霉菌性鼻窦炎(AAS)。然而,上述早期研究均缺乏真菌培养资料,取名“AAS”是因为2条依据:真菌染色的形态特征和曲霉菌相似;嗜酸性粒细胞黏蛋白的组织病理学与ABPA相似。事实上,仅从真菌染色鉴别真菌种属是不可能的。后来发现,这种与真菌相关的鼻窦疾病除了与曲霉菌属有关外,还与很多其他真菌相关。因此从1989年起,开始启用“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AFRS)”这一命名。AFRS是一个特殊的疾病群,在慢性
3、鼻窦炎(CRS)中占5%10%o在世界范围内,对AFRS免疫学发病机制和治疗效果的研究主要在最近的10年,目前在治疗效果方面已经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见,但对发病的免疫学机制仍存在一些尚未明了的疑问。主要是,以嗜酸性粒细胞黏蛋白为特征的鼻窦炎中,有些有真菌,有些并没有真菌;而在有真菌的病例中,有些是对真菌的变态反应,有些则不是。这些不同临床表象背后的免疫学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的本质关系仍然不得而知,需要继续研究。一、流行病学和病理生理学(一)流行病学AFRS的发病率随不同地理位置而不同。高发地区主要位于较高湿度的温带区域。从全球范围看,发病较高地区如美国沿密西西比河和南部的高湿度地区、印度北部、澳洲南部
4、和波斯湾地区。1998年美国报道最高发病区域是田纳西州的孟菲斯,当地内镜鼻窦手术者中20%是AFRS01983年Katzenstein首先报道的AFRS就是位于这个地区。相比之下,在气候较冷的美国西北部则从未报告过AFRS。存在真菌苑子是AFRS发病的基本条件,户外真菌匏子数量的地域性差异决定了AFRS发病率的地域性差异。同时,这些地区的户外真菌苑子数量亦因不同季节而异。此外,潮湿的地窖、浴室、加湿器和空调亦是真菌匏子数量较多的地方,例如美国南部和波斯湾地区空调使用率较高,因此那里也成为AFRS的高发区。据国外资料,CRS中5%10%实际上是AFRS。目前我国AFRS有零星个案报道,尚无深入研
5、究,更没有流行病学的调查资料。早期报道与AFRS发病相关的真菌是曲霉菌属。随着真菌培养技术的进步,现今已经证明AFRS与多种真菌相关,例如暗色匏属,此外还有黑附球属和腐皮镰属。在1996年回顾的英文文献诊断为AFRS的263例中,168例真菌培养阳性,其中暗色苑属占87%,曲霉菌属仅13%o因此暗色袍属被公认是AFRS肯定具有潜在参与发病机制的真菌,其在变应性真菌性鼻炎(AFR)中的作用也已被确认。与AFRS相关的真菌有地域分布的区别。在北美,大部分是暗色匏属或者产色属,如双极霉属、明脐菌属、弯匏霉属和链格匏属。在北印度则是黄曲霉,波斯湾国家以曲菌为主。我国尚缺乏相关资料。常见的相关真菌均是发
6、芽率高的菌属,其抗原性亦随发芽而增强。已证明链格匏属在体温下2小时内即可发芽。(二)病理生理学真菌进入遗传易感体质个体的鼻腔鼻窦后,逃避了黏液纤毛清除或者喷嚏和咳嗽将其排出,其将逗留一段足够长的时间以允许其发芽,发芽的匏子增强了真菌的抗原性,致使嗜酸性粒细胞黏蛋白的产生。后者进而促进真菌匏子在这种嗜酸性粒细胞黏蛋白中继续生长,这种具有抗原性的不断生长的真菌导致产生更多的嗜酸性粒细胞黏蛋白,又进一步促进更多真菌生长。如此正反馈机制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与此同时,稠厚的变应性黏蛋白阻碍了黏液纤毛清除功能,大量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和积蓄促进了鼻息肉的生长。如此周而复始加剧了疾病的发展。二、与以嗜酸性粒细胞
7、为特征的呼吸道疾病的关系(一)AFRS与以嗜酸性粒细胞为特征的鼻窦炎1 .以嗜酸性粒细胞为特征的鼻窦炎根据其是否存在真菌,或是否是变态反应分为4种临床类型:嗜酸性粒细胞性真菌性鼻窦炎(EFRS):是存在真菌的类型;嗜酸性粒细胞黏蛋白性鼻窦炎(EMRS):是指嗜酸性粒细胞黏蛋白的组织病理学未看见真菌或未培养出真菌的鼻窦炎,因此也称为非真菌性嗜酸性粒细胞黏蛋白性鼻窦炎(NF-EMRS);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AFRS):是对真菌的变态反应,存在嗜酸性粒细胞黏蛋白和真菌;嗜酸性粒细胞性真菌性鼻窦炎(EFRS):存在真菌,且是发病原因,但不是通过IgE介导的变应性机制致病的,FergUSOn为了强化EF
8、RS这种非变应特性,将其称为非变应性嗜酸性粒细胞性真菌性鼻窦炎(NA-EFRS)o2 .嗜酸性粒细胞性真菌性鼻窦炎20世纪90年代,Ponikau等提出真菌是大多数CRS的病因。因为他们在93%的接受鼻窦手术者的鼻腔灌洗液中证实存在嗜酸性粒细胞黏蛋白和真菌,且在同一研究中还发现所有正常对照的鼻腔灌洗液中也均可培养出真菌。此外,Ponikau等还指出由于近100例存在嗜酸性粒细胞黏蛋白和真菌的患者中,仅不到半数有变态反应,故认为真菌的病因作用并非IgE介导的变态反应,而是真菌激发的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的反应。因此提出AFRS应称为嗜酸性粒细胞性真菌性鼻窦炎(EFRS)更合适。Ponikau等推论EF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鼻咽 喉科 变应性 真菌 鼻窦炎 治疗 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