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科耳科影像检查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耳鼻咽喉科耳科影像检查法.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耳鼻咽喉科耳科影像检查法耳部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包括普通X线摄影检查法、高分辨率CT(HRCT)检查法、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法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o一、耳部X线检查法颍骨的X线摄片是耳科疾病检查的传统方法之一,由于颍骨CT的广泛应用,传统的X线检查法已基本被CT所替代。颗骨解剖的结构细微复杂,X线摄影上重叠较多的结构容易显示不清,需要头部和X线球管转动一定的角度,采用小焦点、加遮光筒,以清晰地显示重叠较少的结构,常用的摄影体位包括以下几种。1许氏位(Schu11er位)又称乳突2530侧位,患者取俯卧位,头部矢状面与胶片平行,X线中心线向足侧倾斜2530摄入胶片。该体位可显示乳突气房
2、、乙状窦壁、鼓室盖、乳突导血管、面神经管的乳突段及颗下颌关节。2 .劳氏位(1aW位)又称乳突双15侧位,受检者取俯卧位,患侧乳突靠近胶片,头颅矢状面与胶片盒平行,向前折叠耳郭使外耳道口紧贴胶片,X线经对侧外耳道孔后上方5cm垂直到达胶片。可显示乳突气房、鼓窦、鼓室盖及乙状窦。3 .梅氏位(Mayer位)又称颗骨岩部轴位或题骨岩部横断面,受检者取仰卧位,头颅矢状面向被检测旋转45o,X线中心线向足侧倾斜45,由对侧上方额部进入,经患侧外耳道孔到达胶片中心。该体位可显示乳突气房、鼓窦、乙状窦、外耳道、迷路、内耳道、颈动脉管及颍下颌关节等。4 .斯氏位(StenVerS位)又称颗骨斜位或颗骨岩部后
3、前位,受检者取俯卧位,头颅矢状面向患侧倾斜45,被检测额额部靠向台面,使外耳孔与对侧外眦连线与台面平行,外耳道孔和眶下缘连线垂直于胶片。X线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2,该体位可显示题骨岩骨尖及上下缘、乳突尖部气房、鼓窦、迷路等。除上述体位外,还有其他的特殊X线摄影检查方法,包括耳体断层摄影、咽鼓管造影、正负压灌注乳突造影和内耳道脑池造影等。二、耳部CT检查法颍骨主要由骨性结构和气体组成,仅含少量软组织,对比度高且结构细微,X线平片检查重叠多,不能显示较小病变。目前临床上CT已成为耳部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常规CT扫描和HRCT扫描检查。常规CT扫描采用软组织算法成像,HRCT采用骨结构算法重建
4、图像,显示窗宽用30004000Hu,窗位用600700Hu,扫描层厚用12mm。1 .常规CT平扫(1)横断面扫描:受检者仰卧位,头后仰,以听眦线为基线,由外耳孔上缘IOmm开始向下扫描。主要包括6个重要的层面,由上至下分别是上半规管层面、外半规管层面、前庭窗层面、耳蜗层面、圆窗层面和颈动脉管层面。1)上半规管层面:该层面可见上半规管的前脚和后脚。后半规管上角和上半规管后脚汇合为总角。上半规管层面稍低层面可见上半规管前脚,后半规管弓部和总角同时显影,该层面还可见弓形下窝。2)外半规管层面:该层面可见外半规管、前庭池、前庭导水管、后半规管及内耳道。3)前庭窗层面:在该层面上下可见上鼓室内锤砧关
5、节呈冰激凌样结构,上鼓室后方的狭窄气道为鼓窦入口,鼓窦入口后方为鼓窦。耳蜗外侧为面神经管鼓室段。内耳道后外方可见位于前庭外侧的前庭窗及镣骨底板。4)耳蜗层面:该层面可见耳蜗上中下两周半螺旋。耳蜗外缘可见匙突,鼓膜张肌、锤骨颈、砧骨长脚。鼓室后壁可见锥隆起,锥隆起外侧为面隐窝,内侧为鼓室窦。面神经管位于锥隆起的后外方。5)圆窗层面:圆窗和圆窗龛位于耳蜗底旋后方,耳蜗内侧水平走向的管道为耳蜗导水管,面神经管乳突段位于外耳道后壁内侧。此层面还可见鼓膜张肌管。6)颈动脉管层面:颈动脉管由岩尖部向后外方走行,其后外为颈静脉球,前外为咽鼓管。(2)冠状面扫描:受检者仰卧位,肩背部稍垫高,头后仰,基线与听眦
6、线垂直。由外耳孔前缘开始向后扫描。从前向后主要包含岩尖层面、耳蜗层面、前庭窗层面、窝窗层面、总角层面和后半规管层面。,1)岩尖层面:可见颈动脉管及部分耳蜗。2)耳蜗层面:耳蜗前缘结构清晰,耳蜗下方为颈动脉管,耳蜗外上方可见面神经迷路段和面神经鼓室段。鼓室内可见锤骨头,锤骨颈,上鼓室外侧壁尖形向下的骨性突出为鼓室盾板,锤骨与鼓室盾板之间为蒲氏间隙。3)前庭窗层面:该层面可见前庭,前庭内侧为内耳道,上方是上半规管,外侧连水平半规管,下方是耳蜗的底旋。在水平半规管与耳蜗底旋之间可见前庭窗。外半规管下方可见面神经骨管。4)圆窗层面:该层可见圆窗位于前庭下方,其外上方的骨崎为圆窗龛。该层仍可见部分上半规
7、管和水平半规管管腔。5)总角层面:上半规管和后半规管的非壶腹端形成总角,其外侧可见水平半规管,水平半规管下方可见面神经外膝部。在鼓室的内下方可见颈静脉球的血管部位和神经部,以及舌下神经管。6)后半规管层面:后半规管呈“C”字形,该层面可见前庭导水管,面神经乳突段。(3)矢状面扫描:受检者仰卧位,头旋向一侧,是头部矢状面与床面平行,两侧分别扫描。矢状面使用较少。主要解剖层面包括上鼓室层面、面神经管及前庭层面、总角层面。1)上鼓室层面:可见上鼓室内的锤骨和砧骨,该层还可见岩鼓裂、鼓前棘和鼓后棘。2)面神经及前庭层面:可见面神经鼓室段、外膝部、乳突段及茎乳孔。3)总角层面:该层面可显示总角及前庭导水
8、管。(4)斜矢状面扫描:斜矢状面扫描平面与正中矢状位面的夹角为15。,受检者头部向患侧旋转,扫描范围起自外耳道,向内达内耳道层面。该体位可清楚显示上鼓室、鼓窦、听小骨、骨迷路、前庭导水管及面神经骨管等结构。2 .气脑池造影CT受检者先侧卧位行腰椎穿刺,先放出少许脑脊液,向蛛网膜腔内注入36m1空气后,受检者变为仰卧位,头部转向健侧,保持患侧内耳道在最高点。然后受检者变为侧卧位,患侧头部仍在上,待注入蛛网膜腔的空气进入内耳道,受检者感耳深部疼痛,从外耳道上缘上Icm开始逐层扫描,用于判断内耳道及桥小脑角区的占位性病变。3 .螺旋CT为快速容积扫描,可在患者仰卧位下短时间内一次扫描完成,在不增加患
9、者检查时间和辐射计量的条件下获得多方位、高质量的图像信息。采集的图像信息在计算机工作站上进行后处理,获得立体的三维重建图像。颗骨常用的后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多层面重组技术(MPR)和曲面重组技术(CPR)、表面遮盖显像(SSD),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CT仿真内镜(CTVE)成像等。三、耳部MR1检查法MRI对骨皮质和气体均无信号,但对软组织分辨率高,能够较好地显示内耳膜迷路、内耳道内的神经、血管、软组织病变及其关系。常用的成像序列包括二维自旋回波、三维梯度回波(3DGRE)、三维快速自旋回波(3DFSE)、脂肪抑制技术、水成像等。常规MRI检查中,T,加权像中内耳道内脑脊液和膜迷路呈低信号,内耳道内神经呈中等信号。增强T,加权像可用于诊断内耳道内小听神经瘤。T2加权像中内耳道内脑脊液和膜迷路呈高信号,内耳道内神经呈中等信号。MRI水成像还可以立体地显示耳蜗、前庭、半规管结构,并可进行图像的三维重建。四、耳部DSA检查法DSA是通过电子计算机进行辅助成像的血管造影方法,消除骨和软组织影像,经高压快速注入造影剂达到仅显示血管影像的目的。在耳部影像学检查中常用选择性经皮颈外动脉造影、选择性颈内动脉造影及选择性椎动脉造影等。通过DSA检查不仅可显示血管结构(畸形、走行异常),评估病变部位的血供。还可以通过血管栓塞技术对肿瘤供血及畸形血管进行栓塞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