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赋税制度的变化.docx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赋税制度的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赋税制度的变化.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赋税制度的变化四川师范大学实验外国语学校熊丽一、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一)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二)教学目标:知道从魏晋到隋唐赋税制度的演变的基本史实。并通过史料的阅读与分析,归纳概括得出租庸调制的意义,以及两税法实行的原因、内容及利弊。二、核心素养解读(-)唯物史观:通过史料解读分析两税法的利弊,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评价方法(二)时空观念:利用时间轴使学生整体把握魏晋到唐中后期赋税制度的变化,培养学生时序观念(三)史料实证与
2、历史解释:通过文献史料与出土文物相互印证,解读两税法实行的必要性和进步性,培养学生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能力(四)家国情怀:从赋税制度的创新看隋唐盛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租庸调制的创新与进步作用;两税法的创新(二)难点:两税法的利弊;汉唐间赋税制度的变化趋势四、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唐朝在我们心目中,是统一、盛世、辉煌、包容开放,整个隋唐时代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怎样的因素造就了隋唐盛世呢?让我们一起进入隋唐赋税制度的学习,窥见隋唐盛世密码。【新课主干】1设问:赋税制度是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是维护封建国家机器运转的重要经济手段,那“赋税制度”具体是什
3、么呢?答:赋税制度包含了“税”和“役”两大主要门类,其中“税”又有田税、人头税、户税、杂税等,“役”主要指成年男子无偿为国家进行劳役、兵役等。2.师:依据教材可见,从魏晋到隋唐,赋税制度先后经历了“租调制”一一“租庸调制”一一“两税法”。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一、租调制(一)开始:魏晋时期;收可租击0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二)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时,确立均田制作为租调制的实行为基础。何谓均田制呢?它本质上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具体指政府将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使用收取赋税。这种制度在国家掌握大量土地的情况下,适应了社会上存在大量自耕农的现实情况,起到了发展生产的作用,为北魏和唐
4、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3匕德孝文帝畋革功B制为基础均由制:指政府不触动原有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无主荒地分能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接受土地的农民要向封疆国家交纳赋税和服役。男孑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落田20亩,不授森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3军田归还国冢。桑可为世业,身无不还官,窿田均不的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桃书象一百一十译编二、唐初期:从租调制到租庸调制设问:租调制为何被租庸调制取代?唐初,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规定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或折合为银)称为庸,即租庸调制。今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的“唐朝怀集庸调银饼”就是这一制度的佐证。“庸”的出现,是唐朝赋税
5、制度的一大创新。以庸代役的实行,体现了国家对人身控制的减弱,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充分的生产时间,保障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三、唐中期: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背景设问:那为何唐中后期两税法又取代租庸调制呢?结合下列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两税法实行的原因。材料一唐初赋敛之法日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户口册)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0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徒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4*fw-r-G不W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隋唐 制度 变化 创新 赋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