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论文.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有一种爱叫做放手摘要:传统教学总是教师讲得多、做得多,学生基本都是倾听者,很少有动手和动口的机会。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地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得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学会“放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放手操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思考,才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因为怕放手,所以不放手;因为不放手,所以怕放手。久而久之数学课堂就陷入了死循环,老师们自觉一节课的任务完成了,殊不知衡量一节课任务完成情况,不在于老师讲了
2、多少,而是看学生了解、掌握了多少。看似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实则学生囱冏吞枣。作业一出来,老师们便开始疑惑、抱怨:这些问题课堂上明明都讲过了,而且还反复讲的,为什么还是不会呢?这些孩子真是不动脑筋、不思考。我想真正需要思考的还是我们老师自己吧!我想以自己两节课的教学体会来谈谈我对数学课堂上“放手的看法。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有这样两个例题:例1用边长6厘米或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去铺长是18厘米,宽是12厘米的长方形,问哪种纸片能将长方形正好铺满?例2: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是6厘米和8厘米的两个正方形,问可以正好铺满那个正方形?这是关于公因数和公倍数的知识。两个例题有
3、着相同的地方:都是用个图形去铺设另一个图形,不同在于第一个例题是用正方形去铺长方形,是求两个数的公因数;而第二个例题则是用长方形去铺正方形,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很容易混淆,任凭老师怎么苦口婆心地反复讲解,学生总不能熟练掌握。为此,我在教学中决定放手让学生亲自操作,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明白什么情况下求的是公因数,什么时候要求公倍数。教学例1时,我课前准备了7个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长和宽分别标上数字)。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纸片50个,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110个(另外还准备了边长3厘米的纸片170个)。将全班38名同学分成7个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分组时注意不同层次学生
4、的搭配)。分组合作前,我首先出示例题,让学生猜测哪种纸片能将长方形正好铺满,然后让他们带着各自的答案进行分组实际操作,同时出示以下4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1 .哪种纸片能将长方形正好铺满,另一种为什么不可以?2 .除了例题中给的边长是6厘米的纸片,想一想还有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纸片也可以将长方形正好铺满?3 .要想将长方形铺满,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4 .能将长方形铺满的正方形纸片中边长最大的是多少?最小的是多少?学生在实际铺排的过程中,根据铺排的情况及纸片中标注的数字会很快明白:要想将长方形铺满,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要是18的因数,又要是12的因数。他们也会根据自己的发现去推测其他能铺满
5、长方形的正方形纸片边长是多少。而老师事先为他们准备好的边长是3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正好用以验证操作结束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发现,适时地引入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也就水到渠成了。在此基础上再去引导学生如何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兴高采烈,积极动手动脑,老师只是适时引导总结,师生互动有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言而喻。在教学例2时,我也是按照同样的方法,事先准备好边长是6厘米、8厘米、12厘米的正方形纸片7个;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170个,并在所有的正方形纸片上标出边长(这样可以让学生直观地发现规律)。在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前,我也是先让学生猜测答案,并出示以下4个问题
6、供学生思考讨论:1 .可以正好铺满哪个正方形?为什么另一个铺不满?2 .想想还可以正好铺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3 .要想被长方形铺满,那么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4 .满足条件的正方形边长最小是多少?有最大的吗?通过学生实际的铺设、交流、讨论,教师适时地引导总结,很快就能让学生掌握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并了解到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后引导学生学会找两个数公倍数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启发引导,学生学得有兴趣,老师教得也轻松。以上两节课的教学内容有着极大的相似点,但学习内容却是截然不同的。教师若不创设具体情境,放手让学生去实际操作,孩子们很难掌握学习内容,更
7、不要说将这两项学习内容清晰地加以区别。经验告诉我:孩子们有了这两次实操,在后面的练习题中遇到类似的问题,他们会很好的加以区别,并能够很快的判断是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还是求最小公倍数?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多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这就决定了他们必须要直接去做、去感受,亲眼见到了印象才会深刻,理解才够透彻。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地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得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与合作者。所以我们与其不停地举例向学生灌输1公顷有多大,还不如带着孩子们去操场上实际走一走,量一量。我们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开放的,孩子们的思维应该是放飞的。只有让他们有足够的动手、动脑的机会,他们才会积极地去思考,才能给出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也许这样老师们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我想:这总比面对孩子们一节新课下来一无所知时的崩溃划算得多吧。老师们,如果爱你的学生,就请放手吧!别让我们的双手捆住了孩子,也束缚了自己!参考文献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下册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