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策略:追问法.docx
《文本解读:策略:追问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本解读:策略:追问法.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2023068【文本解读】策略:追问法一、文本三问,体贴入微时间:对登泰山时间的考证姚鼐登泰山的时间为“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此时正值冬季,天寒地冻,百草凋零,为何偏偏挑选这一时节?作者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1 .“是月丁未为该月月末的丁未日,即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2 .由干支纪日法也可得出“戊申”就是十二月二十九日。3 .乾隆三十九年即1774年的腊月是没有三十这一日的因此登上日观亭看日出的“戊申晦”这天,正好是除夕。4 .除夕,乃一年之中岁序更替、辞旧迎新的日子。为了要在这特殊的日子看到特殊的日出,所有的远道而来、冒着风雪便也都不难理解了,极端恶劣的天气反而更能衬托出姚鼐登泰山的坚
2、决和游兴之高。交友:对“知府朱孝纯子颍”的考证1刘大槐之朱子颍诗序中曾如此记载:“子颍奇男子也后数年,子颍偶以七言诗一轴示余,余置之座侧。友人姚君姬传过余邸舍,一见而心折,以为己莫能为也,遂往造其庐而定交焉。姬传以文章名一世,而其爱慕子颍者如此。“(刘大槌.刘大施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3.)2 .刘大槌“乙未之春,姬传以壮年自刑部告归田里,道过泰安,与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慨然想见隐君子之高风,其幽怀远韵与子颍略相近云。”(刘大楣.刘大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64.)3 .姚鼐海愚诗钞撰序,其中深情回忆二人之友谊:“鼐年二十二,接子颍于京师,即知其为天下绝特
3、之雄才。自是相知数十年,数有离合。子颍仕至淮南运使,延余主扬州书院,三年而余归,子颍亦称病解官去,遂不复见。”(姚鼐.惜抱轩诗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41.)由以上得出的结论是“二人心心相印、志趣相投,因而才能在岁末共同完成风雪中登高观日出的豪迈之举。”【批注】交友考证的目的是为了弥补教材的不足作者:为何要“登泰山”?追溯当时姚鼐的生活境况1“姚鼐年谱”记载,乾隆三十九年秋天他“乞病解官”,又于“冬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山东泰安”“与子颍登泰山日观观日出可以发现,姚鼐登泰山的这一年,正是他辞去刑部官职、回归故里的一年。2 .赠程鱼门序:“夫士处世难矣!群所退而独进,其进,罪也;群所进
4、而独退,其退,亦罪也。“(自1751年礼部会试名落孙山后,姚鼐一共应试六次,历经十余年。屡试不第,仍屡败屡战,必是考取功名后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信念支撑他。)3 .同一时期的相同作品的晴雪楼记:“余鹫怯无状,又方以疾退,浮览山川景物以消其沉忧。与子颍仰瞻巨岳,指古明堂之墟,秦汉以来登封之故迹,东望汶源西流,放乎河济之间,苍莽之野,南对徂徐、新甫,思有隐君子处其中者之或来出。慨然者久之,又相视而笑。余之来也,大风雪数日,崖谷皆满。霁日照临,光晖腾映,是楼之名,若独为余今日道也。然则楼之记,非余而孰宜为?乾隆三十八年十月,作楼始成。三十九年十二月,桐城姚鼐记。“(也从充满忧思的现实中抽离出来,达到
5、了“宠辱偕忘之超然境界。)4 ,姚鼐年谱”记载,“四十年乙未先生年四十五岁春正月自泰安还京旋即南归。(“旋即”二字,表现了姚鼐从泰山回来后内心之释然,也昭示了此次泰山之行于其生命意义之大。)二、披文入情,虽幽必显平凡的文字背后究竟有何深意与魅力?我们还是要由文本语辞入手,于平凡处做探究,由文本辞章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章法考究处)向文本深处“漫溯”,方可有得。1为何要详述京师至泰安的过程?本文题为登泰山记,当然是以写“泰山”与“登泰山”为重点。可为何记述登泰山的过程不是从泰山脚下,而是从京师出发开始写?对京师到泰安过程的描述,是何用意?用“乘,“历,“穿,“越,“至”等一连串的动词,表现旅途之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本 解读 策略 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