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湖心亭看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本解读:湖心亭看雪.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文本解读】湖心亭看雪张岱与金陵客:梁建蕊.“金陵客”是镜像而非同道一一兼谈张岱自我“冰雪”人格的塑造J.语文建设,2019(05):56-59.太初光景,又有清虚、浩渺、旷远之感。在更远辽阔的白色背景下,长堤、湖心亭、小舟、舟中人越来越小,仅仅如一线或是一点。此处虽运笔寥寥,却如一幅充满意境和留白的水墨画C金陵客更喜欢结伴出游,喜欢交友饮酒、享受生活,其看雪动机并不纯粹,更在乎的是与友人开怀畅饮、把酒谈天。金陵客是“拉余同饮”,可见张岱与其交往是被动的;而从“强饮三大白”的强字也可察觉出,这酒张岱喝得很是勉强;至于双方的交流,张岱仅仅是“问其姓氏”,对方的回答也是寥寥数语一一”是金陵人,客此
2、”,且答非所问。很明显,萍水相逢的两人毫无再聚首之意,根本不欲深交,故连姓名都互不告知。总之,张岱与金陵客并不是真正的同道中人。金陵客雪夜出行主要是来饮酒与享受生活的;而张岱则是真正痴迷于复远辽阔的苍茫之境,他享受的是这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境界。张岱生于繁华,终于沦落,饱经国破家亡、升降浮沉,形成孤高耿介、高洁自守的文化人格,以及空灵飘逸的文学观念。他向往孤独,痴迷于素雅静洁的山水。在面对自然美景时,他期待的不是与众同乐,而是沉浸在景与我的共同世界之中,这在陶庵梦忆的诸多作品中都有表现。通过互相比照可以发现,湖心亭看雪中邀请好友雪中饮酒谈天的金陵客角色是作者特意设置的,与
3、张岱并非真正的同道中人,而只能充当作者自我“冰雪人格塑造的镜像角色。写景的方式何欣,痴”线串珠教湖心亭看雪J.语文教学通讯,2015(05):33.一是阅读自为墓志铭了解张岱的性格,二是对比赏读湖心亭看雪与西湖七月半,体察同一作者在不同心境中游赏西湖的异同。既然如此,白描自然就成了写作湖心亭看雪当仁不让的景物描写方式了。设想,当一个人看尽了人间繁华,遍尝了世间冷暖之后,他还会被繁复多姿的景物所吸引吗?人间的浮世绘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留存于作者眼中、心中的也就只有铁线银钩般的轮廓了。白描讲究的正是不加渲染抓住景物的特点,用简练朴素的语言将景物的轮廓勾勒出来。于是我们看到,在苍茫茫的天地之间,唯有长
4、堤、湖心亭、小舟和舟中人的模糊的影子,笔致是简约的;天地间不过黑白两色,色彩是清晰的;天地的阔大与人物的渺小构成强烈的对比关系,视点是渺远的。人既在看景,又被景囊括其中。大笔勾勒、小处点染、刻意留白的景物构建成了张岱悠远脱俗的内心世界,正是一种“繁华落尽见真淳”的心境。作者在如此人与自然的融合中抵达了自我内心的安宁与超脱,于是,“景”便成了“境”,即心境与意境,这正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情景交融的艺术营造方式。魏存龙.湖心亭看雪的孤独之感与审美塑造J语文天地,2023(12):8.9.叹天地之悠悠,人生之渺渺。寥寥数语,便实现了大与小、虚与实、动与静、远与近的和谐统一。白描手法的运用更是让散文具备中
5、国古典山水画的意境之美,宛如一幅黑白的淡墨山水图,具备一种清幽淡远的传统文化之美。正如唐代文学评论家司空图在诗品中所倡导的美学理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张岱借助有限的意象,表达出无尽的言外之意。白色:上下一白,,还是“上下一黑”湖心亭看雪的美学追求J.名作欣,2023(26):95-97.张岱“遥思往事,忆即书之”,那场大雪与看雪的往事,发生在崇祯五年(1632)十二月。据陶庵梦忆校注者夏咸淳先生在前言中推算:”张岱拒绝臣服清迁,携家逃往竦县山中,时年适逢五十”,以此算来距离“崇祯五年”约有十五年之久。那么,隔了十五年后写下来,这中间的记忆与感情有没有断层,所记的画面中有多少是经得起推敲的
6、过去,又有多少是“现在”回望时的增添,甚至是代替?张岱所说的“上下一白”表达的正是曾经那个五色绚烂的西湖如一场大梦,繁华绮丽的生活而今唯有一片大雪洗刷后的“白茫茫”,不管是黑夜还是白天,哪一个时刻去观看,都只剩下室外、心里全部虚空。“有色的世界是表象,空幻不实,而无色的世界才是本色大白的世界有大美,试图借此完成现实人生的救赎与成全,探寻生命向何处去的问题。张岱此处描摹的境界,如同中国画中“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就是在用文学之笔,“在茫茫虚空之中,划出痕迹,划出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划出自己的生命精神,从而流出一段生命的悠长从这个意义上说,“上下一白”的西湖也正是一个隐喻,象征了整个天地大宇宙。
7、白在色彩审美中是“空的代表,清净洁白,断除烦恼,而黑色却趋向隐秘压迫、严肃深沉。“与”:詹丹.谈湖心亭看雪中的几个问题J.语文学习,2023(07):67-71.当这个物名没有修饰语时,加在前面的“与似乎暂时替代了修饰语,让其重复出现,成了一种加固词与词联系的肌理。另一方面,通过不断书写的“与”,其实暗示了读者,这些景物本来是不连接的,仅仅因为大雪,打破了常态,才把不连接的万物连成了一体。也就是说,“与“在这里充当了连接与断裂的双重含义指向。在“余舟”前插入一个“与”,是因为前后四个描写对象,属于不同的两类,前一类为湖上本来就在的长堤和湖心亭,后一类只是在这特定时刻添加上去的,而且,草芥与芥中
8、之粒,形成一个自身的有机联系,也不同于另一组“一痕”“一点”的关系,有这样的差异为前提,才需要在转换时,插入一个“与”起连接作用。“小”与“大”:徐志耀.湖心亭看雪的“小大”之境J.语文学习,2016(07):4748.1 .小境界演化的大意象文中的四个“一,字,呼应前文的“上下一白二让西湖融入其中;再以一个与字,将视角由景移至人身上,自大境界而入渺小一身,飘荡其中,一种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小境界中的大意象,就从中而出,而“与”“痕”两字,无疑是其中的点睛之笔,作者的独特之情亦由此而生。2 .小际遇引发的大感动作者写两客见自己“大喜”,“拉余同饮”,自己内心也很高兴,虽不善饮酒,仍“强饮三大白但
9、是,作者已经“问其姓氏”,可在文中只载其为“金陵人”,而略去了其姓名,就显得奇怪了。3 .小情趣化出的大慨叹恰与“囊衣炉火对应,均富贵之气,因此只能称为“小”情趣。错位:吴秀菊.湖心亭看雪的错位发现J.中学语文教学参,2023(11):55-57.1雪景之虚与眼前之实在浩渺的西湖中,虚和实就巧妙地融合起来了。虚的更茫远、空无,实的更具体、真切,两者互相补充、互补互济、相生相成,极具画面感,给读者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在对堤、亭、舟、人进行简笔勾勒的时候,作者同样采用了虚堤和“亭是实结合的手法。4 .天地之大与个体之小作者从人的感觉出发,抒写自己对自然的观察、思考和感悟,好奇与天真、惊喜与敬畏尽显其中,把自我的生命置身于茫茫天地中,不仅正面写出了自然宇宙的宏大,还凸显了个体的渺小,西湖雪景的力量也因此得到彰显。5 .清冷之景与温暖之事作者的热切之心与西湖的清冷形成冷热之比。清冷的湖面与正沸的酒炉形成冷热之比。6 .舟子之俗与痴人之雅